等待旧改已久
大华社区位于上海老城厢,二级以下旧里多,弄堂里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人户分离过半数,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困难群体,还有外来流动人口。
一到黄梅天,居委会就发愁——因为老城厢地区一直在等待旧区改造,老房子没有列入房地部门的大修计划;一户又一户居民房屋渗漏,物业只能小修小补,结果,今天补了,明天大雨一来又漏了。
两年前,魏春妹还是大华社区党支部书记,也是卢湾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在区人代会上,她说,“如果旧改短期内不能推进到大华社区,政府就该为居民大修渗漏的房子。”
区里组织维修
区人代会闭会后,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组织人员多次召开听证会,制定落实屋面维修方案,迅速组织施工抢修,为250户居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当时,我也参加了听证会,主要是房地部门介绍大修的技术问题,只要管用,我们当然欢迎。”居民阿强说,渗漏的日子实在太难过,卧室、厨房没有一间不漏,雨水沿着墙壁流下来,墙壁上的陈年水渍,至今还历历在目。
“整个房顶都重新翻修了一遍。今年黄梅天,我家没漏,去年也没漏。”阿强很满意。
平时专人巡查
去年,整个淮海街道在汛期没有出现过一处路面积水点,大华也没有;今年黄梅天也不例外。
“水务部门在汛期降低了黄浦江水位,下水道才不会倒灌;而在社区,要保证每个下水道不堵塞,弄堂里才不会水漫金山。”社工梅俊杰在大华负责市政,他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华有60多名志愿者专门负责巡查,居民陈瑞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出梅前,陈瑞清负责的片区出了点状况。原来,一户居民家里眼看着要进水了,不是因为屋顶漏,而是隔壁露台上的下水道阻塞。“为啥堵塞?都是乱丢垃圾惹的祸!”陈瑞清说,她查明了原因,请居委会发动人力清除了垃圾,险情排除。
“居民都盼着早点旧改,就算一时走不了,要想落雨天屋里清爽,靠政府翻修屋顶还不够,居民也要有素质。”陈瑞清说,志愿者们还要为“老房不渗漏”多出几把力。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