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驾车礼仪
邵宁
  邵宁

  前几天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则新闻,上海正开展“行车讲文明”行动,倡导“行车垃圾莫外抛”。

  这则新闻实在让都市人汗颜!不乱扔垃圾——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马路上,抑或是开(乘)车时——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连小孩子都知道。而开车的都是成年人,为何连孩子都不如,还要在报纸上提醒他们,还要奉送清洁袋?

  无法理解,却是事实。行车抛物已成为一种新的陋习!据报道,高架上每天清扫出来的垃圾多达6-8吨。君不见,一些豪华轿车飞驶而过,车窗刷地摇下,飞出一个易拉罐或者一个冒着烟的烟头,甚至一口浓痰。这实在与私家车主的身份太不相称。类似的不相称的行为还有很多:开车不让人,右转弯时和行人抢道;在学校门口看到横道线不减速,对背书包的学生视而不见;下雨天看到积水照样疾驶,溅得路人一身泥水;随意变道夹塞;前方一时堵车,后面拼命鸣号……

  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这些行为都有规定,也有处罚标准,但这些行为取证难、违法程度轻微,其实属于人的道德素养的范畴。归根结底,它折射出部分人群的驾车教养、文明礼仪的缺失。近十多年来,汽车迅速进入我国的家庭,然而,驾车人素质的提升却没有跟上财富的增速。而且,文明驾驶这一课,在大多数驾校也被忽略了。

  许多从发达国家回来的人,都感叹那里的开车人素质高,汽车总是让行人。在那些国家,人们从小就从父辈处耳濡目染驾车礼仪,知道谦让,懂得自律,耐心等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的文明素养也非一蹴而就。除了对有车一族加强宣传教育外,还应注重对孩子的熏陶。现在买辆轿车,就像三十年前买辆自行车。现在的孩童,再过十年可能就是驾车人。只有文明驾车的意识从小植入他们的脑海,将来才会成为他们的下意识行动。建议中小学加强礼仪教育,不妨把驾车礼仪编入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之类的教材,多多讲授。不要等他们长大后,考出了驾照,还是在马路上毫无教养地乱抛物、和行人争道,陋习一旦养成,再补课,就难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新民楼市
   第A25版:新民楼市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报道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职场方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社会监督之路当越走越宽
驾车礼仪
火车站新英文译名是否以人为本?
媒体视点
事与愿违
1700万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月饼券、乘扶梯与“先入为主”
新民晚报评论A05驾车礼仪 2012-09-19 2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