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怪”:参赛学生抽签产生 各校必须将所有化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名单全部交由主办方,通过抽签确定各校参赛的三名学生。比赛分为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三个项目,每人参加一项。由于并非是各校的顶尖学生参加,有的学校抽到的可能还是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因此这也大大增强了比赛的公平性。从前几届的比赛来看,有时211高校甚至985高校都会有可能落选一等奖,而一些二本高校则也可能有学生冒尖。
二“怪”:选手并不能完全按自己思路做实验 平时的课堂实验,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严格按教材规定的步骤操作。而在化学竞赛中,却先要求花半小时完成一份设计方案。而当方案上交后,主办方又会给每个人下发一份同样内容的实验操作要求。原先交上去的方案是要打分的,而正式比赛实验时,除了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还须融入自己的思路。这样看似“矛盾”的比赛规则,考验的是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与规定要求最大匹配。
三“怪”:比赛时的规矩特别多 比如,做化学实验时选手必须佩戴护目镜,谁如果摘下就将受到警告,再犯就将判零分。更“怪”的是,如果部分实验环节失败了或自认为某部分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某个部分不会做,均可请求裁判向老师求助,以便继续完成实验。只是,这样做也是要扣除一定分数的。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