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原料涨价、定价机制等因素致许多廉价好药陆续停产
~~~原料涨价、定价机制等因素致许多廉价好药陆续停产
~~~原料涨价、定价机制等因素致许多廉价好药陆续停产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季良药去痱水为啥“玩”失踪?
原料涨价、定价机制等因素致许多廉价好药陆续停产
叶薇
图 IC
  本报记者 叶薇

  “天热长痱子,以前有一款5元左右的去痱水很好用,今年跑了好几家药店都买不到。”近日,不少市民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为啥廉价药去痱水在市场上消失了?

  无独有偶,网友盘点“那些年消失的廉价药”引发热议:红药水、三黄片、黄连上清丸、复方甘草片……近年来越来越少;牙周灵片、环丙沙星胶囊、注射用红霉素、葡萄糖酸钙片……干脆彻底消失。

  廉价药供应为何总是断档?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多款廉价药已消失

  去痱水,浅蓝色,包装简陋,其貌不扬,却是许多市民的夏日必备良药。家住杨浦区延吉四村的陈江回忆,早在上世纪60年代,去痱水就开始流行,不少企事业单位发的防暑用品里都有它。“最近两年,许多药房都不卖这种廉价药了,我昨天跑遍家附近五六家药房都找不到,只好拿花露水代替,效果一般,”他说,“到夏天,还是觉得去痱水最管用。”

  益丰大药房负责人刘湘岳介绍,这款去痱水以往的销售情况一直不错,但自从去年开始,就进不到货了,后来才知道,生产厂家已经停产。

  玩失踪的不仅仅是去痱水。“以前巴掌大的药房都能买到,现在一些大药店都经常缺货。”家住广中路的周汉华说,夏天易上火,想买些三黄片通通肠道,结果跑了三四家药店都没货,最后总算托朋友在一家大型平价药店才买到。“家里以前的常备药红霉素软膏现在也不好买,药店里推荐的皮炎平、芦荟胶、尤卓尔等膏剂,价格在十几元到几十元,比红霉素软膏贵好多倍。”

  原料一年涨了28倍

  去痱水的生产企业是上海运佳黄浦制药公司,应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公司负责人这两天正忙着起草“关于去痱水暂停生产的情况说明”。

  去痱水学名“薄荷麝香草酚搽剂”,零售价5.1元,主治痱子、虫咬、蚊叮、皮肤瘙痒等,已由运佳黄浦连续生产十几年。因价廉物美,疗效显著,受到不少市民欢迎。它属于复方制剂,每毫升含樟脑5毫克、苯酚10毫克、麝香草酚10毫克、薄荷脑15毫克。其中的麝香草酚,全国仅有广州一家香料公司具备生产资质。2011年采购价是每公斤275元,2012年调为每公斤8000元,涨了28倍。

  运佳黄浦与原料厂商多次协商,但对方毫不让步,大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势。“我们也想过涨价,和市物价部门反复沟通后,他们同意提价到15元,但经过核算发现,还是不能保本,也没法向老客户交代。”2012年用完所有储备原料后,去痱水不得不停产。

  除了麝香草酚,不少廉价药的原料都经历了暴涨。尿素2009年采购价为30元/公斤,2010年涨到350元/公斤;碘2010年为255元/公斤,2011年涨到740元/公斤;升华硫2011年6月为36元/公斤,仅1个月后涨到250元/公斤。

  政府定价不管原料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福定介绍,绝大多数廉价药是使用多年、技术成熟的普通药、基本药,属于政府定价范畴,药价一旦核准,很难调高。

  目前政府定价重点管控成药,药品原料并不在管控范围内,导致个别原料厂家想涨就涨。我国对原料生产企业实行生产注册制,既要有药品批准文号,又要有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审批严格,一批中小企业不具备生产资质,逐渐退出市场竞争。另一些原料厂商多是跨行业(化工、香料等)经营,也陆续淡出。只留下极少数企业生产药品原料,缺乏竞争,容易形成价格垄断。

  高福定总结说,造成廉价药无法继续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核准的原料厂家少,存活下来的厂家垄断原料价格。

  廉价药生产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有的甚至只能亏本经营。以皮肤科用药鱼石脂软膏为例,鱼石脂原料2009年10月为20.42元/公斤,2010年3月涨到30元/公斤,2011年10月涨到120元/公斤,而鱼石脂软膏仅由3.6元一瓶涨到4.1元一瓶,为了保证市场供应,企业长期亏本。

  改头换面变相提价

  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发布30多次药品“降价令”,统一定价药品实行限价销售。然而,在我国药品价格调控过程中,住院用药和低端仿制药没形成合理的降价机制,低利润的常用药却屡次“中枪”,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迫使生产企业减产直至停产,患者只能买贵药替代。

  廉价常用药的短缺,不仅仅表现在药店。在一些医院,部分疾病出现只能选择合资药、进口药的现象。例如,国家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规定三级医院只能有50种抗生素。因此不少医院取消了一些廉价消炎药,如乙酰螺旋霉素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进而造成相关产品滞销、停产。还有些医院觉得利薄不愿进货,或部分医生不愿开药,导致廉价药滞销。

  一些药品生产厂商迅速改头换面——主要成分不变,只需换个包装或加些辅料,原价几元一盒,身价立刻暴涨到100多元。

  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原料厂商,同一种原料,多批准几家企业生产,瓦解垄断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微利甚至赔钱的普通药、廉价药,如果确实有效且深受市民欢迎,政府不妨提供部分补贴。针对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障合理利润,调动生产积极性,确保廉价特效药的稳定供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留学移民/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暑假生活/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暑期生活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6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移民
   第B10版: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夏季良药去痱水为啥“玩”失踪?
黑心企业垄断原料致药价飞涨
廉价药渐成“熊猫药”
美国版焦点A07夏季良药去痱水为啥“玩”失踪? 2013-07-17 2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