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城”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学生的阮仪三就跟随老师参与了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工作。1958年,他的老师曾力劝保留拥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墙,此举未获成功。1961年,阮仪三的毕业设计选题,便是苏州古城的保护。
上世纪80年代,山西平遥规划开发,原本要拆了重建,阮仪三带着学生赶来,以“平遥古城要新旧分开,新的新到底、旧的旧到家”为理念,重新规划。于是,就有了“刀下留城”救平遥一说。平遥的规划开拓了中国古城保护的先河,而后才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与实践。同样在80年代,阮仪三还参与了周庄的开发保护工作。
1996年,阮仪三主导保护、规划的平遥、丽江两座古城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得知消息后,他在第一时间将周庄、同里等多个水乡古镇介绍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他们陆续到水乡考察,而这些地方的乡长、镇长们也接受了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如今,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无数的江南古镇遍布江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水乡风光依旧。
任重道远
阮仪三说,上世纪80、90年代,乡镇工业大发展,乡乡办工厂、村村竖烟囱、四处填河拆桥,许多优秀古建筑遭到了无情的拆毁,“虽然当时做了一些努力,但还是不够,眼下,中国又面临新一轮城镇化发展,需要吸取以往的教训。”
为此,年近耄耋的阮仪三现在仍然带领学生,活跃在大江南北,他们仍然苦口婆心,向一个又一个地方政府灌输自己的理念:对历史建筑的整修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故”就是要研究原本的状态,不光是做成旧的样子,并且更要强调一个“真”字,才符合科学性和原真性。在阮仪三的努力下,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广元昭化古城得以保护;上海北外滩犹太人避难区得以保护……
然而,眼下阮仪三教授仍忧心如焚。“然纵观祖国大地,众多历史城镇,万千传统建筑,数十年来毁于不经意之中。新的城镇化和建设发展形势了然,保护城镇遗产,任重道远。”他在昨天的展览《后记》中写道。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