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滨江公共空间的标杆意义
纪 玉
  纪 玉

  滨江开放后,亲近黄浦江的可选“姿势”有哪些?步行、跑步、骑行,都在其中;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一应俱全。市民健身,从此多了一个绵延45公里的好去处。

  如今,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1月1日,有6万多名市民在滨江公共空间等地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朝气蓬勃地迎接新年到来,足以证明健身活动的“高人气”。也正因此,许多市民非常关注和欢迎滨江公共空间的开放——谁不希望有更好的健身环境和设施呢?

  根据《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全国领先。在众多锻炼项目中,跑步仍是上海市民最喜欢的,此外还有快走(健步走)、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等等。

  参加体育锻炼,既需要锻炼者自己有健身的意识,也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即便是跑步这样几乎人人可参与的运动,在马路边的水泥人行道上跑,还是在滨江的塑胶跑步道上跑,两种体验也肯定大有差别。更不要说那些更复杂的运动项目,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就更高了。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发展水平,硬件投入必不可少。

  上海已经越来越关注市民的健身需求,滨江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具有标杆意义。为市民健身留足空间、提供设施,这样的理念在设计和建设中都得到了体现。期待在接下来的升级中,继续为市民增加体育健身设施的供给。

  滨江公共空间,能否成为一个示范?城市布局和建设,要跟群众的休闲、健身,特别是健身的需求结合起来。既要有集中型的体育场地、体育园区,也要因地制宜,让健身设施嵌入、融入市民生活,让市民更方便地到达、使用。既要开拓新的空间,也要充分挖掘已有资源,增加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保障其大众化水平和便民性。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体育场地总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2.4平方米。让市民有更多的健身好去处,上海才会更健康、更有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汽车周刊
   第A2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专题
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大文章
各项工作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
滨江公共空间的标杆意义
充分发挥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
美国版要闻A02滨江公共空间的标杆意义 2018-01-03 2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