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红色新闻出版 自上海始~~~
红色新闻出版 自上海始~~~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新闻出版 自上海始
指点江山思如潮
激扬文字笔似刀
方翔
■ 位于四川北路1999弄32号的太阳社旧址
■ 位于四川北路1811弄41号的创造社旧址本版摄影 记者 张龙
  本报记者 方翔

  90年前的1月1日,文学社团太阳社创办的《太阳月刊》创刊。半个月之后,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月刊也在上海创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表示,虽然面临白色恐怖的环境,但是这两份杂志在发展中传承了党的新闻出版的红色基因。

  报边藏标语

  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中国共产党最早办的一批报纸也都在上海问世,中国新闻出版的红色基因正是在上海诞生。

  “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新闻事业中心,上海拥有很多印刷厂、出版社等,这为党的报刊活动所必备的印刷条件和通讯、发行渠道,提供了方便。”黄瑚说,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和郑超麟等三五位编辑,在北浙江路华兴坊一间石库门客堂里,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虽然这张报纸最终只存活了24天,却在中共的革命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年轻的共产党在当时已经牢牢握住舆论武器,能够运用最振聋发聩的声音直抵民心。

  《热血日报》是一张面向广大工人群众的通俗报纸,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其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体裁多样、语言通俗,深受广大爱国民众的欢迎。除版面上的文章一针见血外,其报边也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印有“中国人不能受外国人统治”“中国的上海归中国人管理”“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标语口号,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短短两周不到,《热血日报》的发行量就已突破3万份,这是办报史上一次伟大的成功。”上海市档案馆研究人员张姚俊认为,这代表着年轻的共产党领导人已经具备了洞悉并引领舆论走向的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包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劳动周刊》、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报《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份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以及《中国青年》《中国工人》等纷纷在上海创刊。一时间,重要刊物纷纷云集上海出版,使之成为当时的舆论重镇。

  风云际会的上海,也成为了笔锋的交汇圣地。《太阳月刊》与《文化批判》是当时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两份刊物一创刊,便对鲁迅等五四时期有影响的作家进行“围攻”,后来中国共产党出面制止了这场论战的进一步恶化,并使双方走向联合。

  “当时中共中央机关设在上海,有关资料显示,1928年秋,周恩来参加完在苏联举行的中共六大,回到上海中央机关后,随即向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富春指示:马上停止与鲁迅的争论,相反要与鲁迅联手组成统一的组织。”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特聘教授王锡荣说,不只周恩来,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李立三直接过问、甚至直接处理了这件事。他亲自与鲁迅会谈,听取他的意见。李立三建议成立统一的革命文化组织,并建议名称就叫“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听后表示,新团体名称冠以“左翼”二字,旗帜鲜明,可以用。

  “匕首”刺邪魔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八七会议”后由武汉迁到上海,转入地下活动,继续领导革命斗争。为了向国统区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集团的反动面目,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针锋相对地开展反新闻统制的斗争,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积极从事新闻宣传活动。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整理和加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积极筹备出版对党内、对党外的报刊。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及党内一次又一次‘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1932年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机关几乎全部被破坏,1933年初,党的临时中央不得不从上海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在国统区主办的地下报刊绝大多数被国民党当局摧残。与此同时,在党的领导或影响下,左翼革命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国统区兴起,其活动内容主要是组织进步文化团体、出版进步文化刊物。”黄瑚说,“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前后,鲁迅等进步人士又在上海创办起《萌芽》和《拓荒者》《巴尔底山》《前哨》《北斗》《十字街头》以及《文学月报》等机关刊物。此外,与‘左联’有密切关系的《文艺新闻》于1931年3月16日创刊,由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文人袁殊主办。”

  据黄瑚介绍,利用报纸副刊宣传,是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战术。鲁迅在上海的9年里以《申报·自由谈》等报纸副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为了同黑暗势力及国民党的书刊检查官们作斗争,鲁迅一生用过130多个笔名,仅在《申报·自由谈》上就先后使用过40多个笔名。

  1931年10月21日,由集结在《文艺新闻》周围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发起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并发表《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宣言》,内云“将以全力致力于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新闻学之理论的阐扬”。1932年3月20日,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记联”)成立,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斗争纲领》。“记联”成立后,团结新闻界进步人士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反对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政策及其御用新闻机构。

  已故著名作家、出版家丁景唐是上海左联会址纪念馆顾问,自1989年建馆始,从纪念馆陈列方案的设计到无偿捐赠书刊、资料、文物,纪念馆都得到他的切实帮助和指导。在他为《穿越岁月的文学刊物和作家》所作的序言里,丁景唐说,由于诸多原因,迄今还没有出现系统、深入研究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现代左翼(进步)文学期刊的专著,他勉励儿子“以长期甘愿寂寞、枯坐冷板凳的勇气和毅力,逐渐接近还原当时左翼期刊真实面貌的目标,以填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种种空白”,希望“更多有志向、有魄力、有意志的年轻人投入这项工作”。在丁言模的眼中,父亲影印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工作,可谓功德无量。

  开放聚贤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应运而生。作为当时中国最成熟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中外文化交汇的窗口,文化新军的聚集地,鲁迅、郭沫若两大巨擘的精神碰撞引爆争论,中国共产党及时出手因势利导,组建了这个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很深印记的政治文化团体,从而导演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剧。“在当时的中国,除了上海,不可能有第二个地方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左联在上海成立,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王锡荣说。

  在王锡荣看来,左翼文学运动能够在上海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有着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的基因,这就是“海派”文化性格。“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这对于在上海形成左翼文化,具有重要的催生作用。上海的新闻媒体相对所有城市来说更加发达,上海的市政服务设施相对所有城市来说更加便利,上海的信息相对所有城市来说更加密集。多种优势的汇集,造成上海成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信息港’。这使上海成为一个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相对信息高效传播、人际交互频繁的城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一个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系统在中国初步建成。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党中央一级的机关报刊《向导》《前锋》相继出版。其中,《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18日终刊,共出201期,《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

  “从晚清到民国,全国新的出版物,上海要占到75%以上,其中以新学说、新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比例更高。从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到革命思想,上海都是全国传播基地与思想高地。以与中国共产党创立关联度最高的新文化运动而言,上海既是发动地,也是制高点。”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说,“正是由于这么开放的文化氛围,上海才能聚集那么多进步文化人才,出版那么多宣传共产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的书刊与文艺作品。”

  1937年11月8日,隆隆的炮声中,“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山西南路200号应运而生,它也是今天中国记协的前身,11月8日也被定为中国记者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汽车周刊
   第A2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专题
指点江山思如潮 激扬文字笔似刀
向先辈致敬
美国版要闻A05指点江山思如潮
激扬文字笔似刀
2018-01-03 2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