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金色池塘/老三届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闷罐车”到“复兴号”
王耀忠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最喜欢眺望飞速奔驰的列车,因为我对列车怀有浓浓的情结……

  1972年12月,我从插队的江西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一员,当时兵种保密没人知道,到了部队驻地才知道。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冰冷的银光洒落在九江火车站月台上,数百名新兵齐刷刷席地而坐。不一会,我的双脚冻麻,双手冻僵了,但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突然,“吭哧,吭哧……”一列浑身漆黑的铁皮闷罐车开了过来。“咦!怎么坐这车?!”大家都露出惊讶的神情。“上车!”面容严肃的带兵首长一声令下,大家顺着简易木梯鱼贯般爬上列车。车厢里铺着稻草和芦席,弥漫着阵阵寒气,角落里的蜡烛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两天两夜的行程,外面零下十几摄氏度,车厢似冰窖。大家根本无法入睡,有的坐,有的躺,聊过去,谈未来。“到野战部队听说有人要去养猪的,那不成了‘养猪兵’吗?!”来自山区的小张边说边做喂猪的动作,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县武装部有人说咱们这次当兵不是野战军,是修铁路的铁道兵。”消息灵通的小彭说。“管它啥兵啦!”在长江边长大的小魏站起来跺着冻麻的脚说:“当兵总归离不开扛枪站岗!要是当铁道兵,咱就为国家多建铁路,建好铁路!”

  现在想起来,闷罐车条件实在太艰苦了,但大家激情燃烧,欢声笑语从未间断,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尤其是一位新战友小陈天生一副好嗓子,一天要唱几次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每次高歌都令我们热血沸腾。然而最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后来有好几位战友在我们建设的襄渝铁路中不幸牺牲了……

  列车抵达终点站鄂西北,遍野冰天雪地,回首望去,黑色的闷罐车在一片白色中分外刺眼,那一幕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几年后,我从部队探亲加出差回上海,其间恰逢春节。我和妹妹及姑姑等坐火车去宁波老家,绿皮火车断断续续开了八九个小时,一路上,车厢内人挤人,站无寸地,连座位下也躺着人,空气浑浊不堪,更想不到的是中途姑姑竟晕了过去……旁人大叫,“快!旅客中有医生吗?救人!”“有!”立刻从不远处传来一声女中音,拥挤的人们硬是拼命让出通道,让这位医生赶过来。经过施救,姑姑恢复了神志,旁边一位旅客还让出了宝贵的座位,最终平安到了宁波。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2017年金秋,我们全家带丈母娘登上“复兴号”去北京旅行。精致的布局、舒适的座位、柔和的灯光,汇成一股温馨的气息……列车缓缓驶出车站,不一会便加速到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4个多小时后,“北京站到了!”80多岁的丈母娘仿佛没过够瘾,还坐在位子上,“这么快到了!也太神了!老头子活着时曾去过北京,他说要20多小时呢!”

  是啊,贫困落后的中国已随历史的车轮蜕变,更富更强的中国正如“复兴号”昂首驶向新的远方!      王耀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老三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不灭的荧屏之光
我在农场画毛主席像
从“闷罐车”到“复兴号”
二维码
美国版金色池塘/老三届A23从“闷罐车”到“复兴号” 2018-01-05 2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