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考生仍可保送
保送是指无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经中学推荐、高校认定,即可进入大学就读,当然,为保证生源质量,保送生往往还需经过高校专设的文化测试。其实,近年来,保送生的门槛一直在提高。2014年之前,省级优秀学生等8类考生具有保送资格。2014年后,具有保送资格的,除了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只剩下三类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外国语学校推荐保送生、竞赛类保送生,其中竞赛类保送生,特指国际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等五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员。而对于竞赛类保送生资格,从2014年起,教育部大幅提高其门槛,规定必须在高中阶段参加国际五项学科奥赛的全国决赛、获得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于是,竞赛保送生名额从过去每年约6000人减少到如今200多人。
推荐保送尚存壁垒
如果单从生源输送高中来看,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部分经教育部批准的外国语中学具备推荐保送生资格。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刘国华说,虽然该校每年都有不少考生经统一高考被诸如北大、北外等名校录取,但由于不在具备推荐保送生资格名单,所以他们的学生无缘此项招生,这样的壁垒是不是要打破,还需相应的招生改革配套措施的跟进。
据悉,外国语学校获准保送生推荐资格的政策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国家改革开放急需外语人才,而中学外语教学相对薄弱,因此针对外国语学校的保送,就成为外语类人才的“快速通道”。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我国中学的外语教学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有些高中的外语教学几乎可以赶上一些高校的非外语专业本科低年级水平,是否还要让外国语学校独享保送生,就需要做进一步论证。
保送不妨纳入自招
那么,严控保送之路会不会影响到特殊优秀人才的选拔呢?这个答案其实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已有明确。新高考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统考单一评价指标。除了高考统考成绩,体现平时成绩的学业水平测试和体现德智体美全面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构成“两依据一参考”,成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新标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解决保送生公平公正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保送生完全可以纳入自主招生体系,这样,偏才怪才也有了入学的渠道。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