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
“一些培训机构吃透了应试规则,教给孩子的大多只是一些套路,而培养创新思维一定是没有套路的。学校不能搞超前教育,相关培训机构就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
——一位重点高中校长说。
“教育培训市场整体过热,培训机构逐利现象严重,还违背教育规律提前抢跑学习,增加了家长的群体焦虑。”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认为。
“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不少专家认为。
“人才选拔录用制度没有根本转变,仅靠教育内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往往收效甚微。从教育内部来说,重考试、轻课堂,课上问题没解决,只好到课下解决,这是各种培训班盛行的重要原因。”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认为,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制度没有根本转变。
“从全球视野来看,民办校外培训机构基本上是各国政策议程中的‘盲点’,缺乏成熟而普遍的政策经验参考。”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清刚说,在标准认定方面,对民办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家长花钱给孩子报班,往往都是家长自己兴趣所在,很少考虑孩子感受,上这样的班会适得其反。”
——西安市教育学会原会长许建国认为,如果只为让孩子赶超进度,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培训机构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开展的过度、过量、过重的课外培训学习,推波助澜加剧了三大‘症状’:一是加剧家长及学生盲目择校的‘焦虑症’;二是加剧学生难以承受过重课外负担的‘迷茫症’;三是加剧社会对学校教育不解误解所产生的‘恐慌症’。”
——国家督学杨国顺指出,各级培训机构应从“育分”转向“育人”。
“‘一标准两办法’明确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并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培训活动做出特殊规定,这对消除民办培训机构监管灰色地带,以及治理社会舆论关注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民办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应立法对培训机构开展义务教育培训活动加以规范。
“立德树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广大学校和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形成合力,才能达成全社会共同育人、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教科院原院长季明明说。
本栏编辑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