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路127号,一幢独立的二楼二底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住宅建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办公场所。
97年前,这里是白尔路389号,博文女校所在地。1921年7月,有个“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一行9人借住此地,9人曾从这里往返至百米开外的树德里。其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诸多筹备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回眸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暑假里看似平静的女校,激荡的,却是此后中国波澜壮阔红色画卷的“初心之作”。
大隐于市
静谧酝酿开天辟地
在繁华新天地,太仓路127号给人的感觉是——大隐隐于市。距此百米开外,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进出出的参观者人流如织,等候排队的排到了街面上,预约参观的也排到了半个月后进场。
太仓路127号,却很平静,漆黑大门上一对门环,记者轻叩大门,门卫师傅开了门,说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办公场所,不对外开放。好像报接头暗号一样,记者说了几个人名,门卫师傅才开门放行。进了大门,过了小天井,再进正房大门,就是上下两层的办公室。
而在97年前,这里是青春盎然的女校,100多位女学生,朗朗书声余音绕梁。
1921年7月,放暑假了,“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9个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说着湖南话、湖北话、山东话……相互寒暄着。学校里,留下来为他们做饭的,是一位校工。看见这9个人,校工很满意——先生们个个斯文有礼,说话也不大声,总是客客气气的,自己做的一日三餐,他们不会挑剔的。
这9个人,分别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包惠僧、刘仁静、周佛海。
他们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住博文女校,真正的使命却是要做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博文女校,是暂住地,也是大会筹备地。选择博文女校作为代表宿舍,一来,这里距离树德里很近,二来,这里足够安全。
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中小学合一,校长黄绍兰,董事长徐宗汉是黄兴的夫人。创办时,校址在贝勒路,如今太仓路北面的弄堂里。1920年,女校迁至白尔路389号。当时学生有100人左右,实行全日制教学。女校约在1932年停办,此后,这处旧址成为居民住宅,楼下曾经开设商店。
校长黄绍兰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她思想进步,曾参加黄兴领导的南京二次革命。陈独秀与黄绍兰的丈夫黄侃是好友。董必武、李汉俊兄弟与黄氏夫妇又是同乡好友,极为熟识。
1921年7月,李汉俊、李达筹备中共一大,时值暑假,女校靠近树德里李宅。于是,他们就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向黄绍兰借用校舍。黄绍兰特地留了一位校工,为客人烧饭兼看门,特地嘱咐校工未经同意,不可放任何人入内。
这位兼任门卫和烧饭大师傅的校工,非常尽职,大门看得紧,除了“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没人能进来。于是,做了惊天大事的这9个人,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没有留下一点动静。
沉静,似乎成了此间最富基因性的特征,即便97年后,依然如故,就连门卫也继承了“守好门”的传统。
几经沉浮
两度获批市级文保
过去三十多年里,太仓路127号,党史和黄浦区志的资深研究者汪志星来过数次,讲起此间变迁,如数家珍。
博文女校是沿马路的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坐南朝北,内外两进,前进楼下2间为课堂和会客室;楼上3间为教员宿舍,左右朝北的2间,均有阳台,后进上下6间为教室。
有关代表的回忆表明,代表们都住沿马路二楼,毛泽东、何叔衡住西半间,王尽美、邓恩铭住西间,董必武、陈潭秋住东半间,包惠僧、周佛海、刘仁静住东侧北半间和中间。会议期间,邓中夏路经上海,也在此住过几天。李达、李汉俊各住自己家中。陈公博携新婚妻子住在大东旅社。
上海的7月,天气酷热,代表们都睡在草席铺的楼板上。据陈潭秋、包惠僧、周佛海和马林回忆,7月22日下午,在东侧北半间举行预备会议,商讨和通过大会议程和开会地点。会议中讨论交流、酝酿有关文件等大量活动在此进行。1921年7月,在树德里李宅召开的中共一大转移至嘉兴南湖。“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随之悄然离去,不久,开学了,朗朗书声又不绝于耳,12年后,博文女校关闭,这里成了民居。
1951年,博文女校旧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派员查实修复和布置,居民迁出,按原貌修复,并于1952年9月开始内部开放,当时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三馆”。
1953年2月,文化部通知修缮革命建筑物应以恢复原状为原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对博文女校旧址内部布置进行调查。1954年,请包惠僧勘察了博文女校旧址。1956年2月,董必武参观了博文女校旧址并作了回忆。1955年2月,中央指示博文女校旧址停止对外开放。1967年、1987年经两次修缮,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负责保护管理。
1959年5月26日,博文女校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7日,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忘初心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1921年中共一大之后,离开太仓路127号,“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9人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命运由此不同。
1921年,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参加中共一大。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83岁的毛泽东走完了彪炳史册的人生之路。
1949年,与毛泽东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是董必武。在13位一大代表中,董必武是一位温厚长者。他曾是前清秀才,1920年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的上海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他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主义,他说:“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1975年,董必武辞世,享年90岁。
1921年,36岁的董必武带着简单行李风尘仆仆走进博文女校,参与描画红色中国的“初心之作”,此后,历经28年,64岁的董必武终于迎来开国大典,28年间的筚路蓝缕、沧海桑田,该是何等感慨万千。
今天,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董必武的一幅手书:“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历史百转千回,一大代表的命运却再次昭示了一个真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此相呼应的,正是——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再到“两个100年”的目标实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中国共产党强大、让中华民族强大的,正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定信仰,正是“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