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上海文化”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举家南迁。
孩子的世界很小,所有对变化的认知均来自于周遭所能接触的人。
首先是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是位老先生,说的一口纯正上海话,讲到激情处便沪语连连,眉飞色舞,我则云里雾里;为了能听懂,我开始学习上海话。渐渐便识得沪语中不但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还掺杂了许多外来单词,如“水门汀”为英文中的cement等等。原来沪语是如此地“兼收并蓄”!
其次便是同学:相较我之前的同学,这里的男生普遍具有绅士风度,面对女生神态自若,言语温和,令人如沐春风。我原来的学校,如不是集体活动诸如大扫除做广播操之类的,平时多是以性别划分阵地,男生大多不理女生。
变化最大、最让我惊喜的当属我那略有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他也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不再觉得我是女孩而略有遗憾,转而认为我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了。原来上海文化如此地滋润人生!
第二次相遇“上海文化”居然是在海外。住我对门的女孩笑着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上海,她连连摇头说不像。此时的我自觉已是一个操着一口流利沪语的地道“上海小囡”了,没想到还是露了馅。原来在我之前她已接触了几个上海女孩,个个白瘦纤细,说话软糯,善于打扮,哪有我这样素面朝天不修边幅的“上海人”。“精致”是她对上海女生的整体印象。很快我的同乡们看不下去了,觉得我不仅辜负了身在时尚之都的大好机会,更是坍了整个上海人的台。她们一面“教育”我形象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一面给我恶补时尚知识。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白费,之后我们有幸参加了中法友协在里昂举办的庆祝中国新年的游行,我和我的朋友们不畏严寒,穿上旗袍、拿着团扇袅袅婷婷地走在游行的队伍中,展示着地道的老上海风情,引得两边围观的法国人阵阵欢呼。那时我真切地感觉我们就像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上海,真是让人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原来上海文化如此地独树一帜!
第三次相遇“上海文化”是工作以后。我一直认为“守信”是赢得尊重的通行证,上海人就是守信一族。这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我的一位上海同事的身上。作为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的客户专员,我每天需要和众多分管不同产品的计划员联系询问供货情况,她便是其中一位。很多计划员都有这样的缺点:说到做不到。这也难怪,因为产线上总是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耽搁生产进度,而她则完全不同。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做样品,某个零件上海仓库没有,如果样品不能尽善尽美且按期交货,那么之后一笔大单可能就没了。她在系统里将公司在全球的仓库找了个遍,终于在法国的一个仓库找到了,此时已是晚上八点。终于零件及时送到,解了燃眉之急。我称赞她是“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上海文化就是如此地具有“契约精神”!
每次与“上海文化”的相遇都让我更加了解它喜爱它,它也默默地滋养了我,改变着我的思想,贯穿于我的言行。
无论走到哪里,文化都是我们的根,相信“上海文化”中的兼容、精致、守信这些特质会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特色美食融入了生活智慧,酸甜苦辣都是难忘的故乡味道,海上盛宴凝结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