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市政协委员黄春华、童麟建议,调整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结构,并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实现物力、人力、政策倾斜,带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以大教育的视野,将家庭、社会、学校纳入教育整体系统规划,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庭支撑、社区协作、民间参与的协同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择校、升学、考试都是与市民切身相关的教育问题。在黄春华委员看来,当前上海义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均衡,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的迫切诉求。
为了深入了解市级、区级教育均衡的实际状况,课题组先后4次对市教委9个职能部门、全市16个区、十余所知名中小学、多个家委会进行探访、调研,一共历时10个月。据童麟委员介绍,去年4月19日,课题组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座谈了九个处室,“我们发现均衡教育,不是某几个处室可以解决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配套问题。”
“随后,我们又与知名学校的校长进行了座谈,像复旦附中、格致中学、育才中学的校长都参加了。通过座谈发现,校长的引领作用可能比几个优秀教师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更大。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跟校长的想法有很大关系。”
童麟委员说,“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从目前的高考制来说,‘择优’是大趋势,但是家长并不应把‘择优’作为衡量教育均衡的唯一标准。”
在这份提案中建议,调整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结构,增加市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制定经费向“软件”建设倾斜的标准与监督政策;建立以区教育学院为主导的教师人才资源库,构建教师人材储备、培训、专业学习与应急性流动为一体的教师管理体系;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依据。
两位委员建议,教育问题是人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上海市基础教育均衡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基础教育,政府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更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充足的社会力量支持,“有没有获得感,要老百姓自己来说。”
本报记者 方翔 江跃中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