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样的追捧源自《图兰朵》效应,它不但是普契尼未完的杰作,也是唯一以中国故事做文章的歌剧经典,更有贯穿始终的“茉莉花”调,拉近中国观众和西方歌剧的距离。事实上,在这部外国人想象中各种中国元素拼贴的《图兰朵》里,最能品出“中国味道”的并非是神秘的中国公主、眼花缭乱的古代服装,或是看不透的图腾符号,而恰恰是贯穿全剧始终、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道出人生真谛的三个小人物“平庞彭”。
在歌剧《图兰朵》中,“平庞彭”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他们颠覆了西方戏剧中对“丑角”的定义。普契尼在他们身上所着之笔墨、所用之心思,丝毫不亚于男主卡拉夫。“平庞彭”不但占据戏份多,对剧情也有推波助澜作用。他们时而化为说书人交代前因后果,时而以上帝视角剖解人物内心,他们承担着调剂气氛的重担。
“平庞彭”听着像是姓,取的却是音,来自中国的锣鼓经。而其中喜剧表演的形式有威尼斯面具戏的影子。剧中,“平庞彭”的唱段没有模仿中国音乐,而是从汉语中提炼了音调,一字一音,竟是用意大利语展唱出了汉韵的意味悠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就曾解读其中奥妙:“在这部歌剧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细听剧中‘平庞彭’所唱的‘我在湖南有个家,蓝蓝小湖,围绕着竹子’,正是道家追求的隐居生活状态,他捕捉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此外,当王子在面临“猜谜”这样的生死游戏时,“平庞彭”一边准备着庆祝胜利的红灯笼,另一边却在敲打制作棺材。这样的反差也让人在捧腹之余突生一丝悲凉,生死一念间,为爱一往无前,确实是勇气,也能被看作执念,回头是岸或许是怯懦,也能算是种勘破。正如饰演“庞”的郑瑶所说:“‘平庞彭’的存在不仅在于表象上的调剂气氛、推动情节,在这部围绕爱和复仇展开的西方歌剧里,他们唱词里道出的中国式哲学,才是真正发人深思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