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葡萄牙库伦舞蹈团灵魂人物丹尼尔·卡多索打造,特邀中国编舞谢欣共同参与的中葡合作版《春之祭》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演。在这版颠覆性极强的《春之祭》中,卡多索将“祭台上的少女”让位于墓坑中被殉葬的战士,以具有爆发力和撕裂性的舞蹈,演绎了他眼中“一站成永恒”的兵马俑式的集体牺牲。
当一包包衣服被“投放”到舞台,原本还在自然中欢脱舞蹈的演员,进入了《春之祭》的情境。他们跪坐在舞台上,在一束一束聚光中,静默地换衣服、往身上抹泥巴。当一块块巨大的黑色焦土被搬上舞台,泥人们开始了步向“死亡”的终极之舞。他们互相推挤、撕扯,在绝望中抗争,在抗争中绝望,直至被套上盔甲,互相拖拽着沉入墓底。舞台上,演员从始至终地跳着,几乎没有喘息的间歇,他们不断往身上抹着泥巴,直到“跳舞至死”。
《春之祭》中作为殉葬品的少女,被替换成了成群的“兵马俑”,不但让个体的牺牲被升华为更深刻的群体式的牺牲,也让这部《春之祭》烙上了难以磨灭的中国印记。这样的改编在卡多索个人而言是“最美妙的相遇”:“改编《春之祭》几乎是每个编舞者的理想,我苦苦思索却找不到切入口,直到在西安看到了兵马俑。”在卡多索眼中,这是更高阶的跨时空的集体性牺牲:“它超越人类概念,战胜时空限制,他们(兵马俑)把这份牺牲‘站’成了永恒。”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