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几家电视台曾相继播放形式不一的中国古诗词竞赛节目,收视率非常高。参与者们在这样的诗词擂台上进行比赛,看谁掌握的中国古诗词量多、记忆力好、背诵得全、理解准确;还有看谁临场发挥最佳。显然,这样的比赛,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记忆积累,包括文化底蕴,应该不会有人敢献丑迈上这个万众瞩目的平台。
然而坐在电视机前看参赛者们紧张激烈地进行PK,情形则全然不同了。作壁上观,你尽可彻底放松地参与其间,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背诵不全或出错而贻笑大方。如果你一不小心发挥得好,和荧屏上的参赛选手有同步表现,甚至偶尔小胜他们,比如有选手背不全诗句,你恰巧记得,难免会有小小的窃喜。我和妻每次坐在电视机前看选手们比赛,常常会情不自禁、煞有介事地“参与”其中。有一次当我再次偶尔“小胜”荧屏上的选手后,妻不禁朝我笑道:“想不到你记住的古诗词还不少。”就是妻这句谬夸,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仿佛已经很遥远的《中华活叶文选》(以下简称《活叶》)的亲切面影。别看那时的每期《活叶》只有薄薄几页纸,但它们决不轻飘。不夸张地说,我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钟情于缪斯女神,包括我今天在荧屏前一不小心“小胜”参赛选手,《活叶》对我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由于《活叶》的启蒙和传播,才使少年之我得以渐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引领我迈入其堂奥,从此乐此不疲地研习求索于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细想起来,当年我引颈翘盼每期《活叶》出来时的心情,一定不比今天热衷追影追剧的少男少女,巴望第一时间欣赏到新影新剧时的急切来得逊色。
薄薄的《活叶》为32开大小,每期多少页不固定,有的不到10页,也有十几页的,定价则看页数多少,或三四分或五六分。封面即正页,左上角印有“中华活叶文选”字样,右端标注该期编号,封页上端正中印有两行小字目录,紧接着即排正文。最后一页也排正文,底端三行小字为版权页内容,以及定价。我最初看到《活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那时我刚上小学。我曾在其他文章中写到,那时我家住在大世界游乐场附近,大世界正门对面的延安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因为离我家近,所以我不时会去新华书店看看。那时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但也只能在口袋里有压岁钱时多买上几本,大多数时间只能隔着书店玻璃柜台望一下书的封面过过眼瘾。但忽然有一天,我走进这家新华书店,一眼看到玻璃柜台上面搁着好几份《中华活叶文选》。这样放置就意味着可以随意翻阅,我就拿起一份《活叶》翻看起来。至今记得,那份《活叶》编号74,薄薄4张纸,共8页,售价2分,印数5万份,内容是李白的两篇文章《与韩荆州书》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天我总算没有空手而归。正是在《活叶》中,我读到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读到了“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等一系列佳句。我就这样“认识”了李白,迷上了《活叶》。后来还买到定价4分、印数同样是5万份的71号《活叶》,内容为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少司命》《东君》《山鬼》《国殇》(马茂元注)、严北溟译注的《荀子·劝学》……我买到的《活叶》越来越多,越读越过瘾,这样的吸纳,想忘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