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盛宴凝结城市记忆
倪政南
  倪政南

  许多人说,“怀旧”便说明你已经老了。当90后的最后一届也已成年,80后的我也进入了开始怀旧的年龄,因而,也就越发想念起童年的味道。那是外婆家上了年纪的老洋房里年深日久的气味,是春节宴席上的本帮菜,是樟木箱里略显暗淡的旧式旗袍,是父母脸上日渐深刻的皱纹……它混合着麦乳精的香甜和黄牌辣酱油的鲜香,构成了复杂的让人流泪的滋味。

  说起上海的美食,在众人印象里鲜明的就是浓油赤酱。鲜甜适口的传统本帮菜重糖重油,在如今看来满是健康的隐患,却是味蕾之上最浓墨重彩的记忆。从根本不辣的八宝辣酱到每家每户都会做的本帮红烧肉,从响油鳝丝到油爆河虾,还有一道草头圈子,仿佛和弄堂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样成了记忆里的那颗朱砂痣。如今这般正宗的本帮菜却越来越难寻觅,只有在郊区的本帮菜馆和农家乐里还能够被记忆里的美味震惊。

  说起现在最流行的菜系,麻辣鲜香的川菜越来越受到上海人的喜爱,连一贯“甜口”的老年人也喜欢上了麻辣的味道,也让许多本帮餐厅在“保守”和“创新”上举棋不定。其实,当年上海滩上以麻辣鲜香为主的川菜也曾风靡一时,自1918年起,陶乐春、洁而精、锦江饭店、绿杨村等川菜馆相继开业,川菜在上海滩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当时的川菜馆里最出名的当推“陶乐春”,开在三马路,以酒席为主,最考究的一桌菜要十六元。程乃珊在她的《上海TASTE》里绘声绘色地描写道:热炒的代表有宫保鸡丁、回锅肉、酸辣鱿鱼和清炒虾仁,大菜少不了排翅和烤鸭,甜品是八宝饭、清蒸燕窝和核桃酪。鱼翅是菲律宾来的整只排翅,燕窝是整只的燕盏,吃得不仅是卖相更是派头。如今,这些原本的“海派川菜”也已经被铭刻进了本帮菜的菜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上海味道。

  上海菜的另外一大门类则是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自成体系的上海点心。上海滩糕团店的滥觞应属五芳斋。1933年,五芳斋迁址于南京西路,便成为了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小时候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五芳斋的条头糕,非得跟着父母从杨浦去趟“上海”才可以吃得到。五芳斋的条头糕纯白晶莹,仿佛上好的汉白玉一般润泽通透,可以让人轻易地看到其中的深褐色的豆沙馅。上好的刀工切成长条的形状,外观饱满晶莹,加上表面细碎的桂花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轻轻咬一口,糯米的外层香糯柔韧、咬劲十足还不粘牙;豆沙馅香甜幼滑,一整条吃下,唇齿间的美味感受和腹中饱足的感觉满满的都是幸福。

  所谓的面团店大约是指专做汤团、面条、粽子之类的点心店,声名在外的有乔家栅、大壶春点心店和美新汤团店等。无论是老城厢里生煎、小笼和汤包美妙滋味,还是大饼、粢饭、油条和老虎脚爪组成的四大金刚,年少的每一个清晨里都充斥着这些点心的味道,和课堂里琅琅的读书声一样成了最难忘的回忆。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如今随处可见的模样,点心师傅们会将包好的生煎头朝上摆放,所以绝不会显出一副头上脚下“木噱噱”的模样。当然,正宗的上海生煎更不是“汤包”,不会咬下一口便汤汁四溢。最好吃的恰恰是焦脆的底部,用茶壶倒出半碟香醋慢慢品味,才是童年清晨的回忆。

  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文明都融入到了特色美食之中,酸甜苦辣都是难忘的故乡味道,海上盛宴亦凝结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不负百年芳华。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海上露香园的顾绣绣画艺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巢云诗钞(二十三)
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背古诗,不妨试试《活叶》
酿米酒
薇拉·阿多拉特斯卡娅(油画)
海上盛宴凝结城市记忆
美国版夜光杯A18海上盛宴凝结城市记忆 2018-01-25 2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