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三十度”是地球上一条很神秘的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还有许多令人难解的自然文明之谜,如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行走山河之北纬三十度》别出心裁地带上一群不同行业的人,走进那片未知的神秘世界,引起观众的兴趣和热烈讨论。
探索中性化
在接到“北纬三十度”这个选题时,李大卫是有些纠结的。因为这条很神秘的“线”,各种探索类节目已做过多次,而太多问题又至今无法解释。如果不能给观众一个确定的答案,故弄玄虚,反而会让科学变成“伪科学”。于是,“我们想做一个尝试,切入的是三十度,但思考是三百六十度的。”
在该片中,大家果然就看到了一个去权威化的探索过程。李大卫每一集都会带上不同领域的嘉宾随行,比如《玛雅·韵律》一集的摄影师林海音,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冲撞毫不违和,更具风情;《魔鬼三角》里的“最强大脑”水哥,在片中面对危险,想起女儿在击剑时被击伤,想放弃击剑,自己如何重新唤起她的勇气。
“我希望我们是更加平等地、更加中性地来进行调查,调查的过程中也不排除和以往相悖的一些论点。”比如,有人认为玛雅部落有可能是“优汰劣胜”,这个观点过往几乎没什么人提及。李大卫说,“只要你能自圆其说,我都支持你的观点,我希望给到大家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参与。”
打破旧样式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李大卫拍摄过各种类型、题材的纪录片,“我喜欢探索未知的东西,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别人的世界。”李大卫把纪录片看成一种解决三观的问题:景观、奇观和世界观。“但最重要的又从来不是探寻,而是发现别人的生活,寻找自己,别人是我的一面镜子。”
在中国,传统的解密方式更多的是全封闭的叙事,不停地采访专家、学者,却没有一个人来带观众进入,这样的形式往往死板。伴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中国的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也需要成长。“我想把这个形式给打破,也许我们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这一步。”李大卫说,“这也需要战胜自己内心对成败未知的恐惧。”
尽管该片的题材和神秘有关,在江苏卫视和爱奇艺播出之后引来收视热潮,但李大卫并不想通过古怪来吸引眼球,他更关照的是人,那些和他一起勇敢走出去的平凡人物。李大卫说,“我们要观照的就是自己,这比雪豹本身存不存在更有意义。”也许“北纬三十度”并没有终极答案,但人类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去向真实更靠近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宇宙、探索世界的过程。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