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后代:守着运河生活
对这个与中国建交不到一年半的美丽加勒比海国家让人“不感陌生”,需要从一条运河说起。
19世纪50年代,首批华人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帮助巴拿马人民修铁路、挖运河,许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些参与这条连通起大西洋和太平洋、有着“世界桥梁”美誉的运河修建、扩建和管理的华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运河华人”。
刘扬烈已移居巴拿马37年,日日夜夜守着运河生活,但他还是希望在习主席到访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在运河畔留下一张纪念照。刘扬烈的爷爷和伯伯都曾参与运河的修建和维护。和身边的大多祖籍广东的“运河华人”后代一样,他对这条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当地时间2017年6月12日,刘扬烈和同乡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听到巴拿马总统宣布了中巴建交这一重大消息。“有人高兴地跳起来,跑到大街上欢呼,有人兴奋地放起了鞭炮,‘运河华人’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刘扬烈难掩激动之情。
巴拿马人:向往中国文化
晚上8时,本是饭后歇息的时间,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里却灯火通明。尽管刚刚落成一年多,“汉语热”却让这里人气颇旺。
奥尔梅多是巴拿马城的一名警察,也是个十足的“IT控”。他表示,虽然中巴建交不久,但世界早已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对中国在电子通信领域的浓厚兴趣,令他产生了学习中文的念头。
“中国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巴拿马国民大会国际关系部副主任蒙塔内斯欣慰于自己的远见。他在十几年前就把两个孩子送到了中国留学,孙子也即将在中国出生。
已经去过7次中国的蒙塔内斯还有个特别的身份——巴拿马在华留学生家长协会会长。目前,已有近千名巴拿马学生在中国学习,成为中巴友谊的新生力量。
蒙塔内斯表示,160多年前首批华人抵达巴拿马,开启了两国交往的百年沧桑历程。习主席到访巴拿马是“里程碑式的大好事”。
“咱们是朋友,就该常来常往。”蒙塔内斯笑着说。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