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三十年,残疾人获得感不断增强
发言摘录
孙云
  王爱芬 (上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尚的人道主义事业。残联成立30年来,既是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薪火相传的30年,也是全社会践行现代文明残疾人观、残疾人获得感不断增强的30年。

  30年来,上海残疾人事业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上海残疾人事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乘势而起、因时而进,紧扣城市发展脉搏,见证经济社会进步。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推动本市残疾人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开创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1988年,上海市残联成立。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民生为重,把残疾人事业发展连续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了许多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了一系列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的重大问题,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了有根本性改变。

  而立之年的残联,是总结,也是再出发的时刻。我们要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为抓手,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以实名制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导向,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精准对接残疾人个性化、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础条件,持续改善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的环境状况,着力提升残疾人共建共享社会的保障能力,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具尊严、更有获得感。要充分发挥各级专门协会的作用,让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里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中更加活跃,努力使残疾人共拥一片蓝天、共享美好人生。

  徐凤建 (上海市残联原理事长,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从事残疾人工作20年,有几件事情我特别难忘,例如:1993年上海刚刚起步开展“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对未达比例单位征收就业保障金”,突破了保障金只能用于就业与培训的限制,开始对重残无业特困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救济金;1997年起实现了“重残无业”人员的应保尽保;1999年再设立“重残无业人员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完成了对重残无业人员生活保障的基本托底。

  2003年“上海市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2004年又把“上海农村残疾人参加农保和新农合全覆盖”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使上海残疾人基本解除了在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全市各街镇建立的“阳光之家”项目,让关爱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智障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并和“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制度”结合在一起,让全市基层残疾人工作有了比较坚实的载体。

  曹子平 (上海市残联原党组书记,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馆长)

  我在残联工作9年,与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结下醇厚情感和珍贵情谊。我们共同谋划和推动了许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大政策出台,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全覆盖,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充分的就业,对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更完善的康复服务,残疾人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为国家争取了不少殊荣。

  尤其是,我们经历和见证了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7年世界特奥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有幸参与特奥会筹办与举办全过程,并担任世博会159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的馆长,留下了很多值得纪念的回忆。

  叶兴华 (上海市残联原党组书记)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30年来取得长足进步,成绩斐然。

  上海残疾人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彰显了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付出的辛劳,凝聚了几茬残疾人工作者心血和努力;30年来涌现众多优秀的自强模范和创业者,彰显了广大残障人士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进步,关爱残障人士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彰显了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从法律、政策、制度等诸方面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奔小康。

  蒋蕊 (上海市政府残工委副主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

  30年是一个阶段,也将揭开新的篇章。在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海的残疾人事业和福利事业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民政部门与残联未来将有更多工作可以共同推进。例如把普惠型福利制度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更好落在实处、突破重残人员养护照料瓶颈问题、重残人员社会帮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残疾人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慈善公益事业等。我们将与残联携手同行,为创造上海残疾人事业更好的明天、更好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时洁 (嘉定残联原党组书记、理事长)

  我从事残疾人工作16年,不仅为之自豪,更心怀感恩。因为这份职业,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和满满的获得感。

  嘉定残疾人事业发展是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阳光巴士、阳光工坊、阳光家园、阳光天地、阳光呼叫中心、阳光辅具……一项项创新工作,满足了不同层次、各类别残疾人的需求,嘉定的残疾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残联组织成立30年以来的巨大变化。

  虞军 (杨浦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我感到上海残疾人事业这30年的发展成就,体现了“三句话十八个字”——“不平凡的发展,创一流的水平,突破性的建设”。这30年,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大幅度改善,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7年上海夏季特奥会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果。

  这30年,也实现了残联组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发展。同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根基更加夯实、扎实、坚实。

  赵继红 (上海市盲人协会主席)

  1988年,在上海市残联成立不久,作为中国首次组团参加残奥会代表团的年龄最小运动员,我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块残奥会金牌。2002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2003年至今,我已从事盲协工作15年。今年6月市残联七代会召开,新一届盲协成立,越来越多的年轻的视力残疾人加入到协会,我将带领盲协的同志们继续努力工作。

  黄吉人 (上海市自强模范)

  感谢党的培养和教育,感谢残联和肢残人协会搭建了智力助残志愿者活动平台,是残联组织引领我走在公益之路上。1999年6月,黄浦智力助残团队诞生至今,在市、区残联的领导下,我们的项目不断获得社会认可,被评为“全国助残阳光基地”“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市慈善之星集体”等,我本人也获得了不少鼓励和鞭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将继续前行在助残公益路上。

  吴忠伟 (黄浦区残联原理事长,上海悦苗残疾人寄养园名誉园长)

  黄浦区是上海第一个成立区级残联的,作为首任理事长,我见证了30年来上海残疾人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有两件事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上海“实施办法”提前立法,提前颁布,使残疾人的康复、求学、职业培训、就业等依法得到了保障。二是1999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原来的残联征收转为社保局依法征收,并且修改了上海市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使残疾人保障金的收缴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韩颖 (上海无障碍影视发展中心负责人)

  在残联的帮助下,作为一名盲人求学者,我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掌握技能、获得学位,圆满实现求学梦;在残联的推动下,作为一名导盲犬使用者,我从最初的到处被拒绝,到后来携犬乘火车坐飞机,足迹遍布国内外;在残联的关心下,作为一名视障观众,我见证了上海的无障碍电影在短短几年内从纯民间到商业影院又迈上数字化新高度的进程;在残联的指导下,作为一名无障碍电影公益人,我亲历了一部部集中众人爱心与智慧、耗时上百小时制作、上万字描述的无障碍电影的诞生;在残联的扶持下,作为一名创业者,我实践着残健携手、建设团队、打造品牌甚至走向国际的目标。

  我感恩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们,也替我的残障伙伴们感谢所有的残疾人工作者——你们的付出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温度,我们愿意化感恩为动力,共同努力使助残事业再上新高度!

  洪泽 (上海市聋协主席)

  我从长春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已有26年,亲历了残疾人生活改变的点点滴滴。就聋协而言,近几年来发放了聋人信息卡,开放爱心宽带,制作电视手语新闻,建立助聋门诊等,给聋人生活带来方便。新一届聋协将更加积极为广大聋人服务,如成立聋人志愿者队伍和聋人宣讲团,争取明年内全市每区有一家医院开展助聋门诊,推广通用手语培训,更加便利聋人工作生活。

  王任杰 (残疾人公务员)

  8岁时,残联将我从学生游泳健身班选入了残运会代表团,作为最年轻选手参加1996年残运会。自此我便在残联的关心培养下,一步步走向了残奥运领奖台。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就职于区残联和市政府办公厅,作为首批残疾人专项考试招录的公务员,我从一个受残联帮助的受助者成为了一个为社会为百姓做事的服务者。与残联结缘的这20多年,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

  杨晓春 (市残联新任公务员)

  我出生时,父母看到我右手前臂缺失,以泪洗面整整两周。2016年我通过残疾人公务员专项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用行动和事实回应了父母曾经的焦虑。这一切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阳光,是残联领导和工作者默默工作的结晶。

  记得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序厅墙上有这样一句话:“让关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当时我是生命阳光馆的讲解志愿者,看到这句话,心中非常激动。残联成立30年来,我们残疾人的地位变了,我们的内心变了,但一直没有变的,是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邹丽红 (中国轮椅竞速队队长)

  2008年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崭新的起点——我被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选中,参加轮椅竞速项目训练。经过不懈努力,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的最后一项马拉松比赛中,我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轮椅竞速首次在中长距离中问鼎世界冠军,打破欧美选手长期垄断的局面。

  我们残疾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充分展示残疾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风貌,成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勇者。

  曲大鹏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截至2018年10月,上海广播电视台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已成功举办1000余场放映解说活动,覆盖视障人群突破12万余人次。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先后获得许多荣誉。无障碍电影为我们这些常年在话筒旁、镜头前工作的语言工作者带来了什么?我想就是这四点:为文化助残探索新途径,增强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公益活动法制化、制度化,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陈洁 (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负责人)

  我们中心服务自闭症儿童和家庭已有14年,一开始人们还不知道不了解他们也是残疾服务的一个人群,今天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和了解他们,残联对自闭症人群越来越重视和关怀,我要代表星星孩子和家庭表示深深感谢。我们期待在未来的自闭症康复事业中摸索出更好的教育和就业之路,为“星星族”点亮希望。

  倪林娟 (上海享农果蔬基地负责人)

  享农果蔬基地的59名合同制工人中,35名是残疾人。我们还开发了农旅结合的田园益智活动,2年来接待残疾人8000人次。我们给残疾人组织了各类的岗位技能培训,其中通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员培训的残疾人已成为行业中的骨干力量。2016年我们完成了涉农经济组织的扶持残疾人劳动就业增收试点工作,并在2017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余诗瑶 (上海聚善助残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

  上海聚善助残公益发展中心致力于帮助残障伙伴可持续就业与社会融入、物资的环保循环利用和慈善文化传播,目前在上海市开设了17家慈善超市,2个支持性就业的助残基地。每个店实现1:1的残障人和健全人就业比例,并让肢体障碍、听力障碍、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各种类型的残障伙伴以兼职或全职方式加入,已达300多人,与此同时,影响百余家企业和几十万人次参与公益。

  周云珠 (嘉定区“阳光工坊”负责人)

  嘉定区“阳光工坊”目前有全日制学员近40名,3名毕业学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通过社会化项目的实施,让残疾人“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增进了融合”。看着一位位学员从学习技能中成长、蜕变,我们项目组工作人员内心感到欣喜和宽慰。 孙云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
   第A17版: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6版: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广告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这三十年,残疾人获得感不断增强
聋人欣赏手语话剧演出
各界人士畅谈上海残疾人事业30年大发展
图片新闻
残疾人上台走秀彰自信
残健融合趣味运动会
征文及摄影活动发掘达人
美国版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A17这三十年,残疾人获得感不断增强 2018-12-04 2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