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波黑的萨拉热窝,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影像与文字,陌生的是隐在其后的地理和现实。毕竟,那里处在不算热门的南欧,也不在剁手一族必去的“菜单”里。
在我去过的国家和城市中,萨拉热窝是最少见到中国面孔的。在城市中心的中心,两边咖啡吧、面包店、书店、香水店、品牌服装店,还有举目可见的各种涂鸦……它们的陈列、布置以及与记忆相仿的气味迅速引起我的兴趣。在酒店放下行李,信步而走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完完全全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美目的妇人,我还撞见一只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的黑猫。在当地某一种文化里,黑猫是吉祥的象征。
人们的脸上普遍是庄肃、克制和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有了第二个体验,就算你有一张在当地稀见的面孔也不会被人们打量。
反倒是无生命的物质不那么有距离感——山、教堂、高低起伏的坡路、建筑檐上的山花装饰、某个拐角处的一隅颓墙。还有,电影里就见过的老城区地标建筑瑟比吉、哈特库拉钟楼、建于16世纪的贝格清真寺以及一战导火索事件发生地的拉丁桥。
在这个城市多待几日,愈是发现,时间,毕竟还没有带走太多东西,那些由影像作品所形成的认知还可以找到现实的印证。饼干广告被画在没有屋顶没有窗户的破房上,大大小小数不清楚的弹孔依然留在墙体上,没有挖掘机、没有建筑工人,没有被推倒、涂塑和重建。但另一面,身边呼啸而过狂野不羁的隆隆机车和机车上朋克着装的青年,他们的速度和激情,分明是我陌生的巴尔干性情。
到这里的第六天,偶遇一位先我而来的朋友,方知恰是萨拉热窝电影节期间。他赠我一张露天电影票,于是这夜,我藏身在捧着啤酒、爆米花的当地人中,看着银幕上的一部黎巴嫩电影。结束后回到附近酒店,一路酒吧是电音不断,对面那家的,还能从锁上的透气窗里渗进房内。热闹,却不吵人。要不是实在困了,大概可以踩着这个节奏自己在房里跳跳尊巴。我突然发现,在这个城市里,一边,依旧能看到不远的过去留下的实体痕迹,而一边,时尚摩登的生活早就精彩不输。
为什么萨拉热窝拥有那么明显反差的一体两面?答案是其次的,于我,第二次的萨拉热窝行已在计划中,这才是它魅力所在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