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于话剧巡演的杨立新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能够参演《大江大河》很荣幸。“记录、回顾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工业题材还真比较少,因为工业四十年的巨变比较难描写,难表达,难呈现。虽然我的戏份,看起来只是局限在一个金州化工厂,但是这个化工厂是中国工业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水书记”是一个缩影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走过很多崎岖的、艰难的道路的,我们看《大江大河》,就能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的探索。”杨立新介绍说,水书记与宋运辉随着剧情发展,将成为忘年之交、莫逆之交,“他们两个人进一步的交往和接触,是从这个工厂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有自主经营权开始的。”金州化工要上一个新的项目,新的项目又遇到了瓶颈,“现有技术几年之后可能就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就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了。结果他跟宋运辉两个人一起推翻了‘保险’的选项,选择了一个更高精尖的去挑战,把整个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全都改变了。”杨立新几乎一口气说完了水书记的主要戏份,他自豪地说,《大江大河》讲述的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批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虽然金州化工厂是虚拟的,水书记也没有原型,但他们正浓缩了那个时代工业改革的困难和突破。那个时代,改革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自家“涤卡”带到片场
虽然水书记与宋运辉后来渐渐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本周他一出场,对厂长、对厂工程师不容置疑的“权威”还是叫人心下一惊。“我们拍摄取景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当年是个十万人的大厂,即便现在由于设备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还有七万人,管着这么一个大厂的领导,总得有一点‘威仪’。”
杨立新说很感谢剧组的用心,不仅搭建起一个几乎完全复刻的办公楼,连服装化妆道具布景都很还原,让他重温了那个时代。“拍摄时候,我看到竹皮子的暖瓶,看到那么多辆自行车成排成排的,这都让人很有亲切感,包括开会时候手里边捧着的玻璃内胆的保温杯,还有搪瓷的茶缸子,都让人觉得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过他也告诉记者,剧中的蓝制服、呢子大衣、裤子都是自己带去的,“我还从家里找了一套军装,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国防绿的涤卡军装,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原件原物。”杨立新特别骄傲地说,剧组服装一看他带去的四个兜的涤卡蓝制服就特别高兴,“现在做出来的没那个感觉。”
抚今追昔酸甜苦辣
杨立新记得1975年自己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每场演出仅有六角钱的夜宵费,后来涨到五元,再后来五十、一百,直到今天。“我觉得主要的进步,在舞台的控制和道具,比如那会儿没有黑丝绒布,老一辈就用毛巾被拼起来,弄出一块七拼八接的黑色幕布,但用毛巾吃光,造成很遥远的感觉……”抚今追昔,杨立新在这所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已经从艺40多年,他的个人经历,其实也正反映了文艺发展的改革变迁。他的作品《我爱我家》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在上世纪90年代火遍全国各地,演绎的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
“《大江大河》也是一样,普通人的奋斗,普通人的生活。”但杨立新说,不同的是《大江大河》是一个历史跨度很长的一个戏,“其实时代变化越大,越应该出文学艺术作品。有了这样的历史跨度,你能够有很多故事可讲,有很多很有特点的人物出现在艺术作品当中。”采访最后,他透露说,孔笙和黄伟导演已经开始筹备《大江大河》续篇的拍摄了,“还会有宋运辉,也还会有水书记,因为水书记对于宋运辉的人生是有指导意义的。”听得出,能够参与这样一部记录和反映时代的作品的创作,杨立新内心是欣喜并自豪的。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