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常在,行者不孤”,尽管这是一份无法由本人亲自捧回的殊荣,但他的音容笑貌、感人精神依旧在人间回响,鼓舞着政法干警们一路前行,在司法改革中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不断谱写司法改革的新篇章。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司法体制改革“燃灯者”邹碧华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时光倒回到2014年12月10日,南方的冬天寒气中透着潮湿,雨丝淅淅沥沥落下,更让人感到彻骨的凉意。距离邹碧华48岁生日不到一个月,他忙碌如常,上午刚刚开完司法改革座谈会,下午又要连轴转赶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区法院调研。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上海市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收到他的一条短信,询问关于全市法院办案人员的相关数据统计情况,那也是顾全收到邹碧华的最后一条短信。此前,邹碧华让人把电脑中全市每个法官的办案情况等“拉出来”。这些资料光从电脑中拷出来就要4个小时,工作人员说,“这肯定看不完的。”但邹碧华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双休日也用上,全部看完后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用“大智慧”提出自己对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等改革方案的独到见解……
上海司法改革前无古人,领全国之先,尤其是员额制等分类管理改革涉及“穿上法袍”还是“脱下法袍”的切身利益,更是众人瞩目。按照职务等“一刀切”,无疑是操作简单又不得罪人的方法,邹碧华却选择背着“黑锅”前行,坚决反对迁就照顾。“一定要把最优秀的法官配置在办案第一线,给我们的未来留出空间。为了改革成功,一定要顶住。”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只为在人间点亮正义之灯。
传承是对“燃灯者”精神最好的继承。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邹碧华的力量传遍了政法圈的各个角落,司法改革正稳步推进,政法干警们在邹碧华精神的感召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邹碧华心脏病突发、骤然离世后,老百姓自发对他的高度评价。在法院工作26年来,他从基层的书记员做起,即使在当上法院领导后,每次院长接待日后,仍仔细研究每起案件的卷宗,并跟踪关心案件的解决结果,“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帮帮他们。”“做一名有良心的法官”,是他步入法院后母亲的第一句叮咛,更是他用真心真情换来的百姓好口碑。
至今每年春节前,记者手机上还会收到男孩小龙(化名)爷爷的短信,“感谢邹院长和你们对孩子的关心,没有社会的关注,孩子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健康成长。”那是记者在邹碧华追悼会现场采访到的爷孙。孩子小龙曾患白血病,在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关注下,妥善解决了家庭内的房屋诉讼,为小龙筹集到了医药费,解决了孩子的救命钱。
邹碧华曾说过,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道,“希望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人们心中,他就是一名“燃灯者”,在冬天燃尽了自己,让春天温暖了人间。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