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庞大
《应物兄》首发于今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冬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串连起30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小说虚构了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建,试图探讨并勾勒出这一过程中一群负重而行的人的精神轨迹。有博士生做了统计,《应物兄》里涉及中外典籍500余种,还不包括李洱自己虚构的部分。用作家小白的话来说:“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困难的读本。”
在《应物兄》小说中每个人的职业身份的背后都携带了一套知识体系,比如有考古学家、古典文学家,都是携带着本身特定看待世界的视角,当不同的知识体系、人物融汇在虚构文本中,读者会发现作者通过知识的叙述以及知识再叙述构建了看待当前社会的独特视角。《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方岩表示,自己在读李洱《应物兄》的时候“一直在接受知识的再教育”。
评论家程德培也发现,“引经据典、搬弄名言名句或引文,在李洱的小说中俯拾皆是,但它们都已无法回到那原有的固定的文本之中,而转向特定社会语境中个人的具体言语之中。”
难写亦不易读
作家金宇澄为《应物兄》配了插画,小说《繁花》的细致之处与《应物兄》不无相似,金宇澄认为,《应物兄》在写知识分子方面是《围城》的升级版。
《应物兄》里充满了大量对话。在评论家吴亮看来,《应物兄》是一本以言语开始又是以言语结束的书,“这是不可能读完的书,因为不可能读完才迷人。”但是只要你一打开任何一页就能读下去,“这样的书就是魔法师的书,注定要长期占据书架。”
13年磨一剑,13年的写作让一个三十岁出头的作家写到两鬓染霜,“事实上,我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我甚至想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不完一部小说》。”李洱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