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千里沪上求诊
欢欢生于2013年,这个月满5周岁。赵灵是陕西人,因为孩子3岁还不会说话,她担心有自闭倾向,于2017年初慕名前来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挂上了冯金彩副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冯金彩给孩子做了常规的语言评估和智力测验,还让欢欢做了血尿代谢等相关检查。不会说话,为啥还要查尿?临床经验丰富的冯金彩深知,不会说话的背后,或许还有复杂的原因。果然如冯金彩所料:患儿尿素循环障碍。进一步检查发现其血肌酐指标高达293,是正常值的好几倍。孩子随时有生命危险,立即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单亲妈妈捐肝救子
冯金彩与儿童医院遗传科副主任吕拥芬、检验科分子实验室兰小平博士合作,在查阅大量资料、做了相关基因检测后,欢欢被诊断为“高氨酸血症”。这是一种发病率只有20万分之一的罕见病。对正常人来说,每天摄入的蛋白,在肠道中经消化分解产生一定量的氨类;假如不能及时排出,会影响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严重的话会引起失明、猝死。欢欢正是得了病,要根治就必须做肝移植。
本以为男孩子“开口晚”,得到的却是“晴天霹雳”,赵灵不敢接受这个事实。“经过基因检测,我也携带这种基因,但没有发病,想不到儿子替我承担了痛苦。”她说,短暂的悲伤之后,她抹干了眼泪,走上了漫漫的治疗之路。为了给欢欢治病,赵灵辞去工作,还把唯一一套房子卖了,靠这笔钱及筹来的款治病、过日子。2017年4月,她贡献出自己的250克肝脏,帮欢欢完成了肝移植手术。
治疗路上三次流泪
手术在欢欢肚子上留下了一道疤。在赵灵看来,这是痛苦的纪念,又何尝不是新生的希望?孩子术后在老家做康复,赵灵难忘2017年5月的那个日子,欢欢第一次叫了“妈妈”,她的泪水瞬间涌出。赵灵说,欢欢得病至今,她一共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确诊时,还有一次是做完手术半年后,一个晚上她和朋友聊天时失声痛哭,好久没有这样发泄情绪了。欢欢听到妈妈的哭声,还为她擦眼泪。虽懵懂无知,但欢欢似乎明白,妈妈的眼泪代表着什么。
康复之路几多艰难。今年春节,欢欢高烧40℃,万家团聚时,赵灵却独自带着孩子在医院门口的宾馆住了一星期。过年应该是什么滋味,欢欢不懂,赵灵也早已忘却。在她眼里,“孩子没好起来,过不过年又有什么区别?”
专程来沪看望恩人
赵灵很感谢最早为欢欢确诊病因的冯金彩,她定期向冯医生汇报康复进展:会叫大小便了,会摇头了……冯医生也常远程“遥控”,指导她如何做康复训练。
前不久,赵灵带着欢欢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看望冯医生,一进门,欢欢立刻扑进冯金彩的怀里,“阿姨好!”眼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胖子,已和两年前那个无法开口、有着生命危险的孩子判若两人。冯金彩说,经康复治疗,欢欢有了很大进步,接下来除了移植手术后的抗排异、抗感染治疗外,在康复方面还必须进行“融合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像正常人那样上学,和社会建立交流。
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但因诊断、治疗及时,只要继续康复,还是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冯金彩长期从事康复治疗,她从来都不轻视看似寻常的“孩子晚开口说话”。她提醒家长,孩子不会说话,不能掉以轻心。“我遇到过14岁还不能说话来看病的,已经太晚了!”
就在本月,有两名迟迟不能开口说话的患儿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这也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幸好及时发现。(文中赵灵、欢欢为化名)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