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来,只有标志性文化建筑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国人才能的显现,借此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傲视群雄。在这种荒唐理念的驱使下,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设过多地向精英文化倾斜,嗷嗷待哺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却无米下锅。难怪坊间戏称今天的一些城市文化是“领导的文化”“富豪的文化”“洋人的文化”。
从风靡全国的大妈广场舞,毁誉参半;到徐州街头的万人集体暴走,评价不一;再到农民工业余时间四处游荡,无可奈何,这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城市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城市没有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文化活动方式,他们只好千人一面、万众齐趋地参与某项单调的活动。那些高不可及的一流歌剧院、音乐厅,那些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票价都高得吓人,大众看不起,也不愿看,他们需要的是适合普通百姓消费的平民文化,尤其是那些参与式、体验式的自娱自乐文化。
基于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决不能让老百姓不知文化何“化”、美术何“术”、图书何“图”、音乐何“乐”,而是务必树立适合平民消费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观念,这才是一个城市的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集聚城市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承载着不同的家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各种文化在互相冲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在统一中升华,这就是“人化”的过程;然后再按照升华后的文化范式,约束规范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这就是“化人”的过程。城市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巨大的同化力。每个人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既消费着既往的城市文化,也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默默创造着、贡献着。如果忽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是没有价值的。培养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参与度和归属感,是一个城市凝聚向心力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
刘奇(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