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让人生只如初见。
为期七天的上海财经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行走沪杭·文化寻迹”沪港学生文化交流项目日前在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拉开帷幕,20名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和16名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参加了交流活动。
阅读、行走、交流心得、收获友情,不会结束的是阅读与行走,以及这些天收获的友谊。七天是什么样的时间长度?用脚步丈量,用日光测试,用感情温存,七天其实就只是一个开始。
心灵在路上
本次活动共举办了4次写作工作坊,分别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刘新老师主讲的《BigBangoftheMind》(心灵大爆炸),财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管斌老师主讲的《上海人文地理阅读与写作》,财大人文学院马宇辉老师主讲的《西湖访旧——在空间上尚友古人》以及财大图书馆刘金涛老师主讲的《行走,在光影之间》。
刘新老师指出,我们不能忘记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如果把我们放回5万年之前,我们真的还走得出来吗?封闭自己的物种从人类起源来看最后都灭绝了,活下来的物种总是迫于主动或者被动的交流与冲突,这最终促进了他们积累、拓展、进步、生存。比起基因变异来,文化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卓越的适应方式,可以更快地积累、传播、创新。情感与观念无法制造,只能诞生。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基础的东西,这也是大学的精神所在。
管斌在演讲中提到:王安忆曾说,我们从来不去了解身边的历史;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而上海却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感受的城市。管斌来自上海,对上海的文化有着最真实最接近的感情和理解。上海中西文化结合,包容万象,管斌用她带有上海味道的语气向大家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把上海带进大家的世界中。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四照阁前,马宇辉老师通过对古人的文章的精要解析与西湖文化的解读,为同学们构造出了一个诗意的西湖。刘金涛老师解答了“走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行走,明确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电影,以时间和空间维度为轴,全景呈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图景。行走,形成了电影语言中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两种镜头运用方式。“行走”在电影中往往能强化电影主题的表达。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何处?“行走”意味着减速——当“时间”慢下来时思考才有可能;行走“意味着寻找——或许是人生的意义,也许是情感的归宿;”行走“意味着希望——前方总会是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身体在路上
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沪港两地的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以及人民广场周边、外滩以及浦江夜游,城市的记忆——行走武康路,前往杭州感受历代文人西湖寻梦,文明溯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等地。
建筑、历史和文化是武康路的三大看点。看历史,武康路被比喻成中国近代史,是一本“上海城市回忆录”。看文化,武康路可以说是会晤文化名人、探索人文与创作、追忆欧陆风情的“文化沙龙”。走在武康路,看两边各色风格的老房子,忆与老房子有关的人与事。行走,行走在阅读里,行走在历史里,行走在诗意里。
初夏的西湖,满目都是绿色,青翠欲滴。湖面上铺着荷叶,早开的荷花虽不多,但也是亭亭净植,香远溢清。乘游船行湖面之上,两岸青山环抱甚是美丽。虽然四库全书的原本无缘见到,但是文澜阁的精工巧构、庭院的曲径通幽以及四库全书的故事还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宁波慈溪,“行者们”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文明溯源。博物馆有一种异常的吸引力,每一件古董都储藏着丰富的原始密码,解读它们让思维链条串起生命的延绵。在河姆渡遗址,触摸七千年前的黍稻,感受先人的劳作智慧——亲身的伫立,眼前的景物带给真实的体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这是只有行走才能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命的阅读。
交流让阅读愉悦
5月27日,活动的第三天晚上,财大与城大的学生进行了第一场主题为“行者的故事”的读书交流会。
25分钟的小组讨论,两位指导老师在各个小组中参与讨论。五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享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张五常的《我意独怜才》,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以及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整场读书交流会气氛热烈,同学们对旅行与阅读都有着特别的情愫,在如今快节奏浮躁的时代下,难得的是这份分享时的聆听与交流。
印象最深的是人
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次旅行中认识的人,不少同学称,很多人简直相见恨晚。在城隍庙吃到最后一笼小笼,狂奔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朗诵《月亮与六便士》“他在这里就找到了宁静。”还有录VCR道出了自己最最不掩饰的感受,一首《当我们一起走过》歌词动人,全场的同学一起合唱,突然气氛的感动到了制高点。用吹笛,用照片,七个小姑娘组成的团队,她们不大好意思地说她们几个都不大会说话,七个人里面有四个人都在拍照。当照片展示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被惊艳了,这是一群会发现美,捕捉美的女孩,连博物馆的展品都那么美,这并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一种创作,在旅途中,在光影中。
当参与者们分享结束,项目负责人、财大图书馆刘金涛老师点评道,“治愈”,这可能是青春的力量。在总结致辞中,他指出这七天的活动背后是一个发展了六年的团队,财大与城大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很久之前就开始运作这个项目,而今终于发展到两校师生一同踏上同一片土地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