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看天下/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唐招生骗局为何能得逞?
周海琼
本版图片 CFP
  周海琼 (上海金融学院)

  前不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一则“花15万元读武大被骗”的新闻,6个90后学生交15万元“就读”武汉大学4年,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没有学籍。

  读了新闻,笔者打心底为那些受骗的学生感到痛惜,他们不仅被骗去了钱财,更被骗走了难以追回的美好青春。仔细分析,其中有很多需要考生和家长们深深汲取的地方。

  为何在被骗长达四年后,才发觉上当?有受骗学生曾对自己在校从未被点名产生疑问,但也没有得到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太过粗心大意,还是如今师生关系日益疏远的结果?在身边其他人看来,这些同学进不了图书馆,没有饭卡,虽“感觉和我们有些不同”,最终却依然选择“也不好多说什么”。此等心理背后,又有多少“精致利己主义”的成分?

  必须承认,如此群体性“失语”,无形中促成了骗局的得逞。一方面,家长与考生都要对种种骗术提高警惕。但另一方面,骗局长达四年没有被戳穿,大学生的交流隔膜值得关注。

  笔者觉得,莘莘学子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切忌功利与浮躁,远离投机取巧。家长和学校更要教育和引导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求得真才实学,而非花大钱、傍大牌、追名校。因此,家长和学生要多了解教育招生政策,一定要辨别、咨询清楚,国家高教教育形式有多种正规合法的途径,避免误入招生陷阱。

  为此,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多开设高校招生就业便民窗口,服务广大家长及学子,帮助他们得到便捷、周到的咨询服务。另外各地的学校也要配合积极开展招生反诈骗宣传。

  其次,今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各地涌现出多种新的招录形式,不少家长和考生不了解,产生许多疑问。因此,建议充分利用高考前后,在各考点及相关报考处及时设立招生政策普及宣传栏及反诈骗宣传栏,提醒家长及学生了解招录政策及程序,认准正规渠道,不要上当受骗;同时可在醒目处设立监督台,线上线下同步曝光违规和诈骗行为,让任何违规、违法招生骗局都难逃法网。高校也要及时、有效地做好学生与社会人的甄别,净化、纯洁学习环境,要形成警方、校方和社会家长三方面的合力,让违规招生、诈骗招生绝无可乘之机。

  另外,笔者也注意到,该起事件中,学生因仰慕名校而被诈骗较大金额,名校的光环效应和诱惑力之强,已成为不少招生骗人的幌子。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培养重创新、重能力、淡名牌的先进教育理念,避免过分强调大学生系出211、985的名校光环,要突出抓好沪上高校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不同专业型特色,避免盲目圈地、盖楼、扩校、改名等所谓“超越式、爆炸式发展”,让一些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示范型院校,尽快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高效发展道路。到时候,傍大牌、追名校的考生将渐行渐远,而那些重应用、重基础、重技能、重创新的高校,也定会门庭若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6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域外风
   第08版:易精彩/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创业说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玩乐
   第12版:天下游/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荒唐招生骗局为何能得逞?
新闻速递
大学生版看天下/大学城02荒唐招生骗局为何能得逞? 2015-06-10 2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