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六月弥漫着雨水,久违的阳光迅速将潮湿蒸发,叶子崭新地迎接下一个晴天。
谁将离开,谁又会到来,在这喧闹的夏日校园。
毕业之前,让我们聊聊梦想。
梦想转弯
“梦想!”尾音明显拉高,目光里似有火焰跃动,主持经验丰富的房媛媛语速有些快,一身白色露肩连衣裙勾勒出干练气质。
大二从医学院转到新闻学院,房媛媛是瞒着家里的。“他们不同意,一是要降一级,二是理转文,跨度太大。”高三生物竞赛保送复旦临床医学专业,她的一帆风顺停步于那个灼热的梦想:“我要当一个好主持人”。
转入广电系,加入《99度》杂志社,一年主持100多场活动,去第一财经和新浪实习,在帝都的街头“累成狗”,拼劲全力在主持梦上一路狂奔……到了毕业的当口,房媛媛却又选择了创业。
乐于尝试的她在大三时得了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二等奖,医学院同学做了一个基因检测项目,拉她做市场营销和媒体传播,从此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如果有好的想法,真的可以通过创业实现,不一定要去大公司做一颗螺丝钉。”在媒体实习的“螺丝钉经历”让她开始重新审视主持梦——“主持拼不过专业的”“待遇比不了创业的”,现实让梦想转了个弯。她决定将主持视为爱好。
“我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呢?”她抿了一口咖啡,“不是所有梦想都会实现,但你在梦想路上做的所有准备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梦想的养料。”媒体从业经历帮助她在媒介营销领域如鱼得水,《99度》社长的岗位又锻炼了她的管理能力。一路走来,她盼一个梦开花,意外听到了另一颗种子发芽,坦然迎接这个美丽的意外。
她遇见了“吃啥”的创始人,理念一拍即合。拉团队,找融资,攻运营,做宣传,非典型文科女与情怀型理工男的爱情在合作里静静生长。梦想路上,终于不再孤军奋战。
他俩还有更大的野心——改变“吃”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媒介融合帮人们找到最合口味的食物,与餐饮企业合作,线上即时分享让吃货不再孤单。“创业很辛苦,也不一定成功,但我不会退缩。”淡淡的笑从她眉眼间溢出来,“这是我近阶段的梦想,很希望能成功,拼尽全力,总会有收获。”
戏梦校园
“梦想啊……”略带迟疑,面前的大男孩淡淡地进入了回忆。“一直想往学术方向走,可能谈不上梦想吧?”他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胡读书”,就带着些许“自由而无用”的意味。在复旦中文系近4年的读书生涯,他过得并不糊涂。
四年前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上,一篇论曹禺戏剧的文章帮他敲开了复旦的大门;四年中,校内外七八十场话剧的票根他都存着,见证了他的戏剧梦;四年后,他选择留校读研,做戏剧研究。实习时,他特意选择了上海大剧院。戏剧于他,不只是梦想,更是生活。
“我曾经想做一个话剧导演或演员。”他微微一笑,似乎是这段关于梦想的谈话里唯一热血的时刻。“高一时我考虑过艺考,读中戏导演系。”梦想尚未成行,就被现实击倒——父亲给他整理了近三年北京人艺和国家大剧院的聘用数据,让他放弃了考中戏的念头。
“在艺术院校,可能专业知识学得更精深。但在综合性大学,收获也许更丰富。有机会尝试更多,往往意味着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理论上是这样。”他加了一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复旦成了他圆梦戏剧的沃土。大学第一年在麦田剧社,因一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获得去香港比赛的机会,“认识了很多话剧的业余爱好者,很纯粹,就是喜欢”;毕业也在戏中,四月开始筹备中文系毕业大戏《我和我和他和他》,导演、主角一肩挑,累并快乐着。
“现在很难讲我的梦想是做研究者还是当大学老师。”语气平缓的他,在梦想、兴趣与现实的博弈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水滴石穿的劲头。“我不算太有天分和才情,戏剧实践可能比不上那些‘天才’,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理论研究一定会有帮助。”不冲动的梦想,理性的目标,温和而坚韧,自有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这是他的逐梦之路,他的人生,他的戏。
自由生长
“梦想?”李萌萌轻轻地回答,“我想读书,所以就来了复旦。”淡淡的一句话,和六月晴朗天空舒卷的云朵一样。“我可能帮不上你什么忙,我的情况和大家不太一样。”
她是武术世界冠军,国家级运动健将,八岁习武,5年前走进校门(曾因比赛原因休学一年),一切都是新的。
这个扎着高马尾、带着黑框眼镜的女孩子,低调、从容,毫无世界冠军的架子,甚至她的同班同学对此也知之甚少。“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十几年的刻苦训练与伤痛遗憾也一句带过,和那些骄人战绩一起。
“我站在讲台上往下看,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帮我解答过专业问题。”五年,从零基础到初入门,她在大家的扶持下一路走来。没学过英语,从害怕说到独自上台演讲;从不爱在公众场合说话,到参加班级辩论赛。知识之外,李萌萌还收获了一群好朋友和很多个第一次。
她享受这一切。其他同学能轻松过关的课,她需要付出几倍努力。脱去世界冠军的光环,她一直知道,自己是来读书的。如果不来复旦,她可能成为武术教练员或裁判员。她不愿意未来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底,选择换一个姿态,努力生长。
李萌萌从小有三个梦想:军人、幼儿园老师、在海边买房成家。她曾代表八一队参赛,体验了当军人的光荣。另两个梦想,她也从未放弃。“想到了,就会努力去做。”
父母从未给过她任何压力,她自由生长,勇往直前。八岁习武,离家读书,重归校园,从零开始,都是她自己的决定。而大多数同龄人早已习惯“被决定”:被考试决定读书,被分数决定升学,被社会决定梦想……与功成名就无关的梦想,许多人不敢去追。
“我想读书,就来了复旦。”“我想,就去做。”梦想,从来就应该自由生长。
【采访手记】
房媛媛说:“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大学。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你会觉得世界是多面的,人原来可以这样活。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只关注成绩,大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为别人的优秀鼓掌。”
胡读书说:“每一个我身边的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给了我力量。”
李萌萌说:“大学丰富了我的世界,每一个给我帮助的人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
再见,我的大学。你看我们到来,又送我们离开,梦想的种子早已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