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申城暑热未退,华东理工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朱润秋和华理研究生支教团一行六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去甘肃投入一年未知的支教生活。
从小到大,朱润秋一直生活在上海。大西北对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零星印象仅仅停留在地理课本上和上一届支教学长口中。
她的支教目的地是定西,一个此前从没听说过的城市。百度告诉她,那里“贫瘠甲天下”“缺水干旱”“不适宜人类居住”……好奇之余,她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心怀忐忑。
决定支教前,朱润秋原打算赴英国留学,入选支教团后,毅然改变主意。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放弃出国而选择支教呢?”朱润秋的回答很坚定:“以后还有机会出国,而支教更难得,等踏入社会后,即便有支教项目,自己可能也没有时间了。”
第一次体验缺水
浑水难以下咽
“我经常在清晨爬到西岩山山顶,俯瞰整座城市。看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在天际展露笑颜,到金光布满整个山头、整座城,这种惊喜之情犹如新生儿看世界的第一眼。”
——摘自朱润秋《支教札记》
2014年8月初,经历30多小时的旅途颠簸后,朱润秋和小伙伴们来到定西。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山大沟深,严重缺水。早在清朝时,左宗棠就上书称“陇中苦瘠甲天下”。在2006年引水工程实施前,当地要靠雨水生活,至今仍用水窖蓄水,以备不时之需。定西乡下的一些人家,院子里几乎都有一块倾斜的水泥地面,最低处就是水窖入口。下雨时,雨水顺斜坡流进水窖,留住天上的水,用于洗衣、洗菜、烧饭、洗漱。
朱润秋惊讶地发现,学校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定西很多人家没有浴室,只能去公共澡堂,一次10元。“以前在城市生活,用水再平常不过,谁都不觉得心疼。铺天盖地的节约用水广告,很难引起我们共鸣。而这里的亲身体验,比那些标语和广告,更让人震撼。”
支教点位于县城,生活条件比上一届在山里支教的学姐学长有明显改善,特别是用水比较方便。但是水质非常浑浊,从水龙头里接出来的水,放久了,盆底会有一层白色沉淀物。朱润秋喝不惯,只有在水里泡些红枣和茶叶才喝得下去。由于水土不服,到定西后的一个月,她脸上发出很多痘痘。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找到当地净水站,才终于喝上了纯净水,但口感依然略带苦涩。
定西的生活虽然远不如上海丰富多彩,却给了朱润秋更多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高高的山岗挺起巍巍脊梁,头顶的苍穹掠过矫健雄鹰。到夜晚,耳边没了车水马龙的嘈杂,唯留虫鸣声声;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但有繁星点点……
第一次参与监考
比考生还紧张
“给孩子们监考、阅卷,不敢掉以轻心,深知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
——摘自朱润秋《支教札记》
定西民风淳朴,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孩子们活泼开朗,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鞠躬,亲切道一声:“老师好!”在楼梯间,朱润秋第一次被学生称呼“老师好”,当时先一愣,与学生对视几秒后,才匆匆忙忙应了一句“你好”。走出好远,她又尴尬又惊喜,担心自己刚刚在同学面前的表现会不会太窘迫,但想到那一声问候,顿时从内心深处生出许多感动。
开学伊始,七年级迎来新生考试,朱润秋参与监考。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监考学生,她比考生还要紧张。她故作镇静,站在讲台前说:“大家好,我是新来的老师,这次考试由我来监考,大家要认真考试哦!”紧张得声音也有些颤抖,说完话也不敢看学生的表情。为了掩饰慌张,她赶紧找来班长给大家发试卷。
监考时环顾四周,一切尽收眼底:胸有成竹奋笔疾书的,冥思苦想咬着笔头的,不确定答案皱眉纠结的,抬头看天花板的,望向窗外看风景的,有意无意偷瞄同桌的……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似曾相识的一幕幕,朱润秋恍惚间回到了学生时代。
铃声响起,可有些同学还不愿停笔,朱润秋心软,舍不得强行收卷,又多等了两分钟。分类装订后,开始批卷。16个新生班级,每班最少58人。朱润秋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是过来人,深知分数对学生有多重要。”逐份翻阅,逐题批改,眼睛都看花了。碰上字迹潦草的,要仔细辨认很久,生怕错过一个得分点,这也让她深深理解到了做老师的不易。
第一次“学以致用”
通宵设计展板
“最庆幸的莫过于‘学以致用’,最快乐的莫过于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笑容。”
——摘自朱润秋《支教札记》
九月初投入工作,朱润秋接受学校安排,来到政教处。校长对支教团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给学校带来一些新思维、新作风。为了方便工作,校方还专门设立“德育处”作为他们的办公地点。
支教成员除了要教课,还要帮助学校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完善家校联系以及对外宣传等。朱润秋本科学设计,所以她主要负责对外宣传、设计和文字工作。她庆幸自己大学时代做过学生记者,会写新闻稿、摄影和做视频,这些宝贵经验给支教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
有一天,校领导请朱润秋设计几块德育教育展板,第二天的家长会上要用。她既紧张又兴奋,“这些知识我本科学过,很高兴能学以致用。”
时间紧迫,只留给她一个晚上。朱润秋找来两个伙伴帮忙整理文字材料,自己则进入了“通宵设计模式”。尺寸、边框、字体,风格、排版、颜色……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最好。天亮前,终于赶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其中一套被学校选用。
家长会当天,看到家长和学生们在展窗前驻足,认真地看着自己制作的德育教育展示板,朱润秋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第一次上山家访
感受家贫好客
“学校门口立着几棵树,在寒风中接受风雪考验。我突然意识到,生命应该活成一棵树,而这些在山里成长起来的西北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棵树的影子,让人怜爱却又折服。”
——摘自朱润秋《支教札记》
在上一届支教成员的积极联络下,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一对一资助启动。去年国庆节前,2万余元捐款发至多名学生家长手中。许多孩子写来感谢信,朱润秋担心寄信丢失,先拍下内容,再发邮件给捐助校友。“孩子们字迹工整、语言淳朴,让我特别感动,觉得工作很有意义。”今年,一对一资助继续,新增了家访环节。“让山里孩子和爱心校友心贴得更近。”
第一个家访对象叫“乐乐”,家住偏远山村。朱润秋早上六点出发,先坐车再走山路,辗转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乐乐全家年收入仅为4000元,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祖上传下来的几块土豆地。乐乐母亲看病、奶奶吃药、孩子们读书都要靠这点钱。乐乐家虽然拮据,但很好客,小小屋子里为客人准备了一大桌西北特色菜——高花馍馍、炒土豆、白菜粉条……“盛情款待让我们挺不好意思的,感觉自己给乐乐家添麻烦了。”
简单了解乐乐的家庭和学习状况后,他们决定去她的学校看看。从她家到学校,至少要走30分钟山路,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摸黑赶路回家。当时,户外温度已是零下十多度。不大的学校里,几幢简陋平瓦房当教室。乐乐很开心地把朱润秋领到一间教室前,指着一张破旧课桌说:“那是我的位子。”
十来岁,本应是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乐乐却早已习惯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这个瘦小乐观的女孩对未来满怀憧憬:“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妈妈和奶奶身体健康,以后多赚点钱孝顺长辈。”看着眼前开朗爱笑的孩子,想想她简单淳朴的愿望,朱润秋鼻子有些微微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