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黎隆武,江西武宁人,1967年出生,现任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16年3月凭借处女作《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成为新晋畅销书作家,其书已发行十万册。其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结合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全面呈现海昏侯刘贺的传奇人生。这也是首部关于海昏侯刘贺的历史纪实性文学作品,被誉为海昏侯刘贺原创第一书。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上榜“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摘下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其墓主人海昏侯刘贺则经历了王、帝、平民、侯四种身份,在帝位仅27天。其命运跌宕,在中国历史中千古一人。就在世人热议西汉大墓之际,一本名为《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千古悲催帝王侯》)的书横空出世。近日,其作者黎隆武携《千古悲摧帝王侯》一书做客钟书阁,为读者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海昏侯刘贺。
汉代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早已远去。而历史车轮之下,刘贺人物传奇命运所折射出的为政之道、人生哲理,却历久弥新,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千古帝王悠悠万事,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将帮助今人更接近那段历史的真相,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更多真相出现之前,这部称得上严肃认真的史家著作,先给现世敲了一记响钟。
正史记载只有千把字
有人说,这是一个堪比埃及金字塔的惊世发现——约1万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价值连城的马蹄金、包金丝缕琉璃席、车马坑、编钟、漆器、青铜火锅等琳琅满目。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海昏侯墓耀世而出,也让世人更真切地望见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王朝背影。而其主人刘贺,在史书中仅有短短千字描述。这位帝王后裔,究竟是一个翩翩文艺的少年公子,还是27天做1127件坏事的帝国君王?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是最吸引作者黎隆武的地方。
2015年,黎隆武因为工作关系,去过几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现场。每一次俯瞰墓内主椁室时,遥观历经二千余年而不腐的坚实的木材,他都心生震撼。大学研习中文的他一直对秦汉历史尤感兴趣。海昏侯墓的发现,一下子把他带入了汉武帝前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刘贺、霍光、汉武帝、李夫人……历史的烟云燃起了他的热情和好奇。那段时间他甚至逢人就说海昏侯,开口就是刘贺。
去年12月,受友人启发,黎隆武开始疯狂收集关于刘贺及其所处时代的资料。通过大量的阅读,刘贺的人生际遇慢慢浮现在黎隆武脑中:19岁时,天上掉下了馅饼,做了皇帝;27天后,被贬为庶民,从天堂到了地狱;10年之后又成了海昏侯,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拥有正统皇家血脉,做昌邑王时潇洒风光,做皇帝时至高无上,贬为庶民时朝不保夕,直到做了海昏侯,又恢复了皇室的荣耀。
让黎隆武感兴趣的还有墓中出土的数量可观的马蹄金和金饼。这些金器在当时是皇帝的赏赐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民间根本无法流通。几个谜团随之在黎隆武心中萦绕:海昏侯墓里为什么有十余吨没有年号的五铢钱?为什么这个墓园历经2000多年保存还如此完好?刘贺的人生轨迹又是怎样的?短短30多年,刘贺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黎看来,刘贺的身世之谜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情同此理,很多读者也一定想了解这段故事,这成为他写书的初心。
然而,正史对刘贺的记载加起来不到1000字。史料的极度缺乏,让后来者难以对刘贺的人物形象进行合理把握和准确定性,这给黎隆武的写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2016年春节,黎隆武闭门谢客,一心琢磨起这位2000年前的皇帝来。
翩翩公子还是荒唐帝王?
刘贺身份复杂,作为汉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其为人、政治作为和废立原因等在史学界多有争议,民间更是传说纷纭。但各界对刘贺基本有定性:荒唐淫乱,不尊礼法,昏庸无道。史料中有刘贺当皇帝27天却干了1127件坏事之说。
考古工作却发现,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有记载经典儒家著作的竹简,有计时用的滴漏,有七音编钟,可见其品位不凡、尊崇儒学,俨然一位饱学之士。这些与史料记载的那个刘贺似乎并不相称。假如刘贺真的不遵礼法荒淫无度,权臣霍光怎么会让他来做皇帝呢?再者,刘贺从小在孔孟之乡的山东长大,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史料记载他有专职老师,从小熟读诗书。黎隆武觉得刘贺的身上有不少谜团,史书对其可能也多有误读。
这些神秘和疑惑,使得刘贺对黎隆武而言越发有吸引力。黎隆武开始从这些疑问入手,为刘贺勾勒人物画像,用设谜与解谜谋篇布局。他想塑造一个比较符合刘贺的成长、人生经历和历史身份的人物形象。
黎隆武认为,全面看待刘贺,需要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还原真实。这也是《千古悲摧帝王侯》全书跨度有100年之久的原因。
为了还原真相、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刘贺,黎隆武定了条规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他结合海昏侯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轨迹,对刘贺离奇的帝王之路,特别是史书上少有着墨的青少年时代和其迁至江西之后的故事进行了大胆想象。
比如,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刘贺能当上皇帝?黎结合刘贺前后一共三任皇帝的情况,把刘贺、他的前后任的命运与汉武帝联系起来。刘贺的前任昭帝刘弗陵是武帝向霍光托孤的小儿子,刘贺是武帝与他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孙子,而刘贺的后任宣帝刘询是武帝最愧疚的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武帝之后的这三个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辅政大臣霍光,所以黎隆武设想了武帝当年托孤给霍光时,给霍光交代了要辅佐好幼小的皇帝刘弗陵,同时要善待自己最喜欢的李夫人的后人,以及善待好最愧疚的戾太子的后人这三件事,成为故事能解释得通的历史脉络。
大胆解读200万枚冥币
在写作中,黎隆武对考古发现也给予了自己的解读。
大墓中出土了十余吨没有年号的铜钱,学界对此猜测各异,有的说是刘贺当皇帝期间准备的,因为没有来得及确定年号,因而这些钱币不能流通,最后只能随葬。也有的说是刘贺被废之后,心中不服,因此悄悄私铸了大量钱币,准备造反用的。在黎隆武看来,这些猜测并不合理:钱币铸造使用的模子应该是一次性的,不会为了加上年号而两次铸造,因此第一种猜测明显站不住脚;第二种猜测的可能性也不大,被废之后的刘贺处于被监视的状态,私铸钱币事关重大,不可能逃出朝廷的耳目。
黎隆武百思不得其解,灵感却总是偶然得之。有一天他查阅汉代随葬品资料,看到了汉墓随葬陶质冥币的介绍,冥币的形状类似于五铢钱,只不过是陶质的,而非金属制品。联想到汉代的南昌,青铜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黎隆武猜测可能是刘贺在就任海昏侯后,利用当时南昌的便利条件,为自己铸造了一批铜质五铢钱,以作为自己百年后的随葬品。有趣的是,刘贺的墓中,并没有发现陶质的冥币——这些没有年号的五铢钱竟极有可能是“冥币”!这样一来,故事通了起来。按照汉代“事死如事生”的风俗,不差钱的刘贺给自己预先准备了近200万枚金属冥币,黎隆武不禁感叹,这位侯爷还真是“土豪金”啊!
后来,黎隆武向考古专家徐长青先生请教这个问题,徐说这批钱币也可能是赠币,因为汉代有赙赠制度,霍光死时朝廷赙赠的钱币比刘贺的更多。这是黎隆武听到比较合理的另一种解释,但黎隆武觉得即使是赙赠的钱币,它的用途就是冥币。
一个在位仅27天的皇帝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中国帝王众多,论雄才大略、建功立业,似乎都和这个在位时间短暂的废帝刘贺无关。但在黎隆武看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创作,仅止于呈现和叙述是不够的,它应该有更鲜活的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黎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思考,也对为政为人提出了理性警醒:有权不可任性、年轻不可任性、有颜值不可任性、有功劳不可任性、有靠山不可任性、有冤屈不可任性。以“有权不可任性”为例,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没有监督,往往不得善终。当今为政者该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