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告别幻想
婚姻在不成熟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虽然彦文和丈夫的问题都那样的鸡毛蒜皮,但却成了致命伤。结果,两人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离了婚。
半年后,彦文的丈夫找到她,为了他们的感情,也因为孩子,他们和好了,三个人一起回到郊区的大房子里去住。不过,重新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很特别,是夫妻,又很游离。女人有时候总是在寻找精神支柱,可当彦文提出要复婚的时候,他坚决反对。就这样维持了一年多的“第二次”结束了,但这一次却给孩子心理留下了伤害。在破碎的婚姻里,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可以和成人一样面对父母的离散吗?彦文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不管是孩子还是她,都要面对。于是她明确告诉他,我和你爸爸离婚了,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如果你想爸爸,就自己给爸爸打电话。
离婚后,彦文把儿子送进了寄宿制学校,自己报了英语学习班。她不希望自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认为拥有自己的空间和乐趣,这样的人生才完整,给孩子的爱才丰满。
不让孩子远离父亲
离婚以后一年半时间,张鸿不让孩子的爸爸去看他。她认为不能让孩子遭受心灵上不必要的伤害。
直到有一天,张鸿的女儿与表弟抢玩具,小弟弟突然说,我有爸爸,你没有爸爸。张鸿的女儿也不服输,说,我还有外公呢!张鸿听了特别特别难受,也深深地感觉到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是不同的爱。
而父女分离一年半后,孩子的爸爸突然出现在张鸿母亲家门口,孩子一下子就扑了过去亲爸爸。那种亲昵的举动让张鸿非常感动。从前,张鸿一直告诉自己:我是最坚强的,我能做好一切,我会让孩子幸福。但是这时候她前面所有做的一切都被推翻掉了,张鸿对自己说:女儿和爸爸之间的亲情是别人没有办法代替的。
孩子缺少什么,他可能就更渴望什么。当孩子快乐起来了,张鸿才觉得自己可以坦然地面对亲人、朋友,才可以向所有的人敞开心扉。在这种快乐之中,张鸿结束了那段过得很黯淡、很机械的日子,对孩子的爸爸也没有那么敌视了。
心态决定快乐与否
选择单亲生活,武红也有过一段很矛盾的时候,但是她每次都问自己:你要什么样的生活?在武红看来,人们快乐不快乐,生活的质量如何,取决与他的观念和生活的态度,有些人活得总是不快乐,就是因为过去的事情他们总是念念不忘,而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来,他就预支烦恼。武红却不想把自己放在一个痛苦的角色里,她要独立地带儿子长大。
许多单亲家庭都艾怨自己的孩子缺少很多,但武红觉得儿子和别人是一样的,不必过多给予他什么。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滑旱冰,摔倒后自己爬起来。
武红经常观察孩子什么时候找爸爸,通常是她和姨妈都批评他的时候,他需要找一个人来解救他,或者是袒护他,而不是本质上他觉得自己缺了爸爸。武红从不怨恨儿子他爸爸,甚至还非常感激他,感激他能给她这样一个孩子。武红说这也是一个成熟的过程。通常如果你不够成熟的话,两人就会变成仇人,无论对自身的心态上,还是从孩子的教育上,都没有好处。
跳出固有模式,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样你就不会陷进某一种负面状态里。比如有时他不能来看孩子,武红也能理解。她觉得这不是孩子的损失,也不是母亲的损失,而是他自己的损失,他失去了一个跟小生命一起成长的很有意思的过程。
不同的观念和态度让武红的人生更理智,更有建设性的态度,使她永远能保持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