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中国式游学的怪圈?游学本身是要提高学生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下的独立能力和交流能力,家长要放手,避免亲子游。旅游和游学毕竟是不同的活动,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游学时,要关注组织机构设计的具体游学活动。不妨选择让孩子到当地寄宿家庭居住,从而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对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从女儿安琪、儿子安东一出生,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就带着他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幼儿园、小学、中学,两个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校,足迹遍布中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埃及、希腊……他在《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一书中这样记载到:“从短短两周的语言培训班,到为期一年的插班正式学习;从游历港澳台,到精读粗看欧洲美洲;从参与社区活动,到锻炼心智体魄”,安琪和安东跟随父亲读了万卷书、游学万里路。王辉耀表示,安琪、安东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学校,见识过不同国别、不同背景的老师,加起来可能有上百个,更不用说他们接触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了。
王辉耀坚信这种多元文化的学习会让他们终身受益。事实也证明如此,他的女儿安琪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儿子安东后来也进入到了纽约大学商学院。
曾随母亲、著名作家毕淑敏周游世界的芦淼先生表示,至少要拿出与游学同等的时间去百度去google,用尽所有的方法获知当地的资料。这个工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时间用在游前,第二部分时间用在游后。“去之前你必须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去之后你必须对这个地方有所反思,这两件事做到了,游学才会更有意义。”
芦淼更看重“游学”中的游,他认为中国学生不缺学的时间,缺的恰恰是玩的时间,就算是家长让孩子上个兴趣班,还是要让孩子去学习东西。“现在提到玩,很多孩子想到的却是闷在自己的屋里跟电脑玩。我们缺的是出去见识、出去游玩的机会。”芦淼就选择了出去“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玩”好,还要“玩”得与众不同。
芦淼举例说:“在参观卢浮宫时,有的学生看看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后就算是游览了著名的卢浮宫了,但我见过一些学生在卢浮宫里一待就是十多天。”
茅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