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虽偏远,时有友人来此一叙。虽说“家徒四壁”,然却“四壁皆书”,且字画满墙。尤其是那几幅“涛声依旧”,其书或凝重,或挺秀,或飘逸,或洒脱……友人们赞不绝口,问其来历,便有了这一篇篇的文章。
一幅是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的隶书,厚重端庄,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书家的一幅得意之作。
我与张森兄结交年深,他比我大两岁,原住处近在咫尺,对其人其书可谓情有独钟。
张森的书法无论隶楷,也无论行草,信手写来,既厚重凝炼,又具有节奏轻松明快的强烈特征,充分展示他笃志不倦,心无旁鹜,努力奋争,一以贯之的个性风采。
张森幼承家学,毕生求索,将对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付诸笔端。他思路敏捷,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极富幽默感。倘若没有心智上的成熟,是绝不可能具有这种风趣的自嘲状态。他是很会调侃和说笑话的人。
一次,一位朋友当面称他为书坛名家,他付之一笑:“像我这样的名家,一毛钱可买11个哩———其实一分钱也不值!”让人忍俊不禁。
上世纪80年代,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书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到处拜名师求名家。张森认为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但不要一心指望成名成家……张森说:“过去是300年出一个书法家,现在是一天出300个书法家。过去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各领风骚两三天……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羲之、颜真卿的,就如同跳高一样,不是人人都能跳过2.40米,成名世界冠军。”
张森送我的名片上唯“张森”两字,没有任何头衔与桂冠,这与密密麻麻地印上若干头衔的名片同样让人一震。不印头衔,不等于没有头衔,不标“著名”,不等于不著名,而是说明名字比头衔更有意义。
以前因住得近,串门的机会也多。他家有一套十分高级的组合式音响,常让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那华美的乐曲声中……那天我一进门便听到了歌手毛宁演唱的那首“涛声依旧”,张森兄正在乐曲声中挥毫。
一曲听罢,我心潮难平……许是家临长江之故,故有希涛之名……于是,我便向张森求字,他一口答应,忙问写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涛声依旧”。张森笑着点头。不一会儿,一幅“涛声依旧”的隶书,便在那余音绕梁的乐曲声中跃然纸上。
张森写字很快,一气呵成。一本字帖,只用4个半小时就写成!他说:“如同炒肉片,两分钟就炒熟了,炒十分钟反而炒焦了。文字越改越好,写字是越改越糟,失去的是神韵。”
张森的字虽有一字万金的身价,但对朋友却另当别论,只要你开口,又是真心喜欢,他会立即挥毫相赠,分文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