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脏病介入手术在十年内急剧增长。据中国医疗外科植入专业委员会统计,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仅为2万例,而2011年达到40.8万例,增长了20倍。对此,多位专家均承认,这一方面与现代社会心脏病发病率的急剧增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使用心脏支架的情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胡大一等专家曾表示,我国尚无关于过度医疗的研究数据,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目前有一些支架用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使用不恰当或过度的情况是存在的。
谁是心脏支架“一定程度过度”“不恰当使用”的始作俑者?某知名医院心内科主任表示:“很多人都害怕开刀,尤其在跳动的心脏附近做手术。而就医生来说,也怕出现死亡病例,于是在基层医院,现在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本来身体素质较好的才做搭桥,而心脏支架的技术难度就要小得多。”
支架手术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等优点,但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对于一些患者,搭桥比介入要好。但是基层不少医生说放支架“无创”,把放支架的指征放得很宽,还为病人放入5~6个支架,甚至有媒体报道放入十余个支架。在种种复杂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冠脉支架的置入有“扩大化”趋势。
胡大一说,目前有的地方冠状动脉CT做得过泛。没有临床症状,做完CT检查以后发现并不是很严重的病变,这些人中有的也进行了支架治疗。“有的医生在给患者解释病情时可能带有主观色彩。比如医生对患者说,你这个病,也能支架也能搭桥,但是支架是不开胸的,搭桥需要开胸动手术。让患者或家属看着办。这种解释,有时容易误导患者。”
新加坡医保部门规定,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每人最多只能报销3个,如果超过了,不仅医保部门不给报销,并且医生还要向专门委员会陈述理由。胡大一等专家认为,我国虽然也有“需置入支架超过3个的要和外科医生会诊同意后方可实施”的类似规定,但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应该建立起合理的拒付和惩罚机制。比如给不该装支架的病人装了,该搭桥的装了支架,该用便宜裸支架的用了贵的载药支架,这些都应该考虑拒付,甚至有惩罚等机制。”
“支架越贵越好”,是很多需要进行支架介入手术患者或其家人的普遍看法。中国人在治病就医方面大多推崇“价高质优”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病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比较贵,但它不适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比如对于血管放大或者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就不适用,这类病人更适宜用裸支架。因为患者在放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必须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可能导致患者脑出血或脑中风。而裸支架不仅便宜安全,手术后也只需服用4个星期的抗血小板药物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此外,很多患者往往觉得心脏支架一定要放进口的才“踏实”。其实根据临床随访情况来看,国产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进口支架相仿。
支架介入对于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很有效,而且可多次重复治疗。但任何技术都有它的优势与缺陷,病人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果心脏栓塞特别严重,最好选择“搭桥手术”,即人造一条血管的新“路”,让血液绕过堵塞的部位,达到流通的目的。
严格来讲,开展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并没有年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冠心病患者都可以做这一手术。支架在减少创伤方面毫无疑问要胜于搭桥,手术风险上也小于搭桥。而与支架相比,搭桥则可以做到完全血管化,而且在降低再狭窄方面也略胜一筹,因此在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前降支近端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等方面都有优势。
肖思思 鲍晓菁 李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