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的母亲姓于,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受到妈妈的影响,沈赫赫也很关注教育问题,关注妇女儿童发展,还成立了“行动派”公益组织。在通往“常青藤”的路上,教授妈妈和女儿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呢?日前在上海市妇联举办的首期“她视界妇女研究论坛”上,母女俩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出色女孩的成长经历。
家里有三个女性偶像
沈赫赫出生时,爸爸在非洲工作,后来又去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工作。赫赫自称家里有三个偶像:外婆、妈妈和奶奶。
外婆从小村落走到小城市,妈妈从小城市走向大上海,而赫赫则通过考入常春藤,走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我的母亲和外婆都是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她们对教育的渴望,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看到社会对女性设置的‘玻璃屋顶’,我觉得自己需要成为一个empowered woman(有力量的女性)。希望通过发声,影响更多人。”
如果说妈妈给了赫赫奋斗的榜样,那奶奶则塑造了她做人的基本品格。虽然奶奶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她从小就带着我一起买菜,要求我‘做人家’,让我一直把谦卑的心态放在心里。”谈起奶奶,赫赫的眼眶里饱含着深情的泪水甚至几度哽咽。奶奶从前非常穷,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但谦卑、节俭的意识没有忘。
学霸谈升学经验
被8所常青藤名校录取,一时间,赫赫名声大震,让她第一次有“想逃”的感觉。
不过,沈赫赫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利用初一升初二的暑假,读完了“书虫系列”的所有英文书(缩略版),并一点点“啃”完《傲慢与偏见》原版。赫赫第一次考SAT时,就拿到了阅读满分。 “多读书,多看美剧,看着看着就练出来了。”她说。
沈赫赫兴趣广泛,自六年级便开始参加学校学生记者团。后来她成为上外附中学生记者团团长,成立了学校首份月刊类校报《Focus》。2011年至2012年,她在美国交流期间还带头成立了校报。因为优秀的英语读写能力与多年的“小记者”采访经历,沈赫赫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作为上海唯一一位青年团记者,持中央电视台正式采访证件,参与深入报道了2014年8月的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父母在公益和教育方面对沈赫赫影响很深。而在美国一年的交流期间,她以第一位中国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了全球年轻女性领导力公益夏令营,通过阅读和沙龙讨论尝试用学术的角度理解性别平等问题。回国后,关注教育平等的她和学校同学们组建了一个名为“行动派P.I.E”的公益组织。
选择出国留学后,善于规划的沈赫赫循序渐进地进行学校申请。高二第一学期考了SAT I,高二结束前完成了所有出国考试,紧接着,在3个月内,不停地撰写、修改申请文书,她用自身经历和生动的趣事向校方展现了最有特色的自己。
平时从事新闻采访、参与公益活动等社会经历,看似与学业无关,但却让她在申请国外大学面试时加分不少。“考官主要会挖掘你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考察你对社会问题的想法。”
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光环笼罩下的赫赫说,成功没有必然,都是“熬”出来的。没人知道,在通往常青藤的路上,她牺牲了多少睡眠时间。
“高二那会儿每天要忙到凌晨2点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早晨7点就起床。妈妈是我最准时的闹钟,因为所有的闹钟都叫不醒我。”为了多睡一会儿,她会和妈妈撒娇:“再给我10秒钟……”在美国那一年,是她睡得最少的,每天凌晨3点才睡,一方面为了保证GPA,二是为了参加大量课外活动。有时候排话剧,有时候帮社区植物松土施肥,很晚回到家再开始写各种Paper。
母女俩一同前进
女儿考上“常青藤”,母亲感慨万分。“不少人追着问,你是怎么培养女儿的,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其实,我想说的是,‘常青藤’不仅是名校的通称,更是一种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种努力。这一路上,我们家长最应该自问,家庭教育到底教什么?”
在她看来,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明确目标、制定路线图,过程中保持坚持与坚韧。“父母能给孩子的,是理解、陪伴和永远的鼓励。”
妈妈到底应该怎样陪伴孩子?母亲于教授说:“有些妈妈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却总是在孩子边上玩手机。高质量的陪伴,是看你给予孩子的是什么,仅仅是时间的累积,还是你的理念。”
2002年,赫赫上小学,母亲开始读博;2007年6月8日,是赫赫考进上外附中的报到日,也是母亲博士毕业的日子;2011年,赫赫初中毕业,母亲在事业上又有了新的提升……母女俩的人生曲线仿佛平行时空,各自精彩,又永远相依。
在妈妈眼中,一个有自我价值追求的职业女性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在关键时刻,提供给孩子作指导。“母亲的陪伴,有时应该领先半步,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她好的习惯。有时应该与孩子肩并肩,而有时候则应该后退半步,让孩子自己做主。”
每个周日,赫赫和妈妈都会吃一顿马拉松早餐。在这早餐时间里,母女俩畅所欲言,谈烦恼、谈困惑、谈灵感,让思想的火花尽情碰撞。
2014年,听说广东汕尾部分地区的孩子有辍学现象,赫赫想带着“行动派”去那儿做宣讲。一开始同学们还挺积极的,后来因为考虑到安全等各种原因,能够成行的同学越来越少,眼看计划就要流产,女儿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此时,妈妈挺身而出,“我来当你们的带队老师,陪你们一起去。”一个母亲陪着3名孩子,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最终出发了。
至于未来,赫赫说自己已决定去哈佛大学,至于选何种专业,她希望自己多做一些维护社会公正的事情、多做些公益。妈妈则将这个问题的答案交给女儿自己去寻找,“我提倡多给孩子开放性选择,这个时候,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后退半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