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为何还会舍近求远?学区划分为何如此难以捉摸?
顾先生是一名46岁的父亲,其6周岁的女儿2015年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顾先生家的实际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都在南京市建邺区应天大街吉庆家园,小区附近原先没有小学,小区的孩子通常被派位到两公里外的南湖三小。
2014年,与顾先生家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地方新建了一所新城小学北校区。即使这所新建小学就在家门口,但是,教育部门仍把顾先生的女儿分配到了南湖三小。顾先生对此事不能理解,“‘就近入学’,不就是离家最近吗?新城北小离家近,走路六七分钟。如果去南湖三小,要经过8条马路,8个红绿灯,对小孩不太安全。”
奇怪的是,距新城北小约2.8公里外的雨润国际广场,却被划分到了该校的学区内。顾先生对此非常不满:“我认为,哪个小区算作是某个学校的学区,就是教育局说了算。教育局的自由裁量权也太大了。”
顾先生为此将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这是南京首例就近入学“民告官”案。
实际上,教育主管部门“舍近求远”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每次引发争执的核心问题,便是“就近入学”的“近”,有多远。更为重要的是,若一儿童居所附近有两所小学,那么,孩子去近去远,应该由谁说了算?
根据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小升初要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具体政策、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现在划分学区的时候,政府说了算,老百姓没有参与,实际是权力在主导整个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
“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在质疑划分学区不公之外,天价学区房、择校费等现象,也使诸多家长颇有怨言。
熊丙奇认为,这种扭曲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单靠“就近入学”,无法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用就近免试入学来倒逼义务教育的均衡是不当的。”熊丙奇说,“我们应该先追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再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如果不改变这一点,就会导致有钱的去好学校学习,没钱的只能按照学区划分去不太好的学校上学,教育不公由此产生。”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道,在难以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现状下,推行治标不治本的“就近入学”政策,有可能会收到反效果。“目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相对固定在了某一个人群,在一刀切的就近入学政策面前,有可能会加剧这种固化现象。”
减轻“就近入学”的压力,储朝晖建议参考国外经验:“比如有的国家,政府办义务教育的两个核心目标,一是保障公平,二是提升质量。确定这一目标,主要通过选择机制和保证资源分配平等、均等的机制。”储朝晖说,国家给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也保证政府提供的资源是均等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校适度的竞争,同样也带来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王帝 张童 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