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时颠沛流离,每遇艰难困苦,便会拿出表舅写给我的家书来看,从这些家书中我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近日,家住徐汇区康健街道的85岁老人李福康在街道举办的家庭档案座谈会上,聊起自己珍藏的42封跨越了七十年历史沧桑的家信。“42封家书念表舅”的故事让在场众人感动不已。目前这42封家信已被徐汇区档案馆收录珍藏。
■文 记者 颜静燕
焦点1:
儿时玩伴身怀国仇家恨……………
“我的表舅,1940年参加了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组织,两年后奔赴抗日武装根据地,在抗战期间以及之后新中国成立的数十年,给我写来了42封家书,他的革命信念支撑着我走过战乱、“文革”,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明灯……”85岁的李福康,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就是表舅写给他的家信。
李福康老人提到的表舅伍一,原名姜武贤,1922年出生。姜李两家是同乡,原籍浙江乍浦。姜武贤的姐姐嫁给了李福康的舅舅,不幸的是,李的舅舅英年早逝,舅妈便一直跟随李福康的外婆生活。而李福康自幼丧父,也跟随母亲在外婆家生活。就这样,李福康多了一个比他大8岁的表舅。后来,姜武贤到镇上读书时便寄住在李福康的外婆家。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们总是容易打成一片,而这位表舅也就成了李福康儿时最好的玩伴。
童年的时光总是易逝。1935年,只有13岁的姜武贤便跟随大哥来到上海,在一家名叫长源的木材行当起了学徒。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李福康一家逃难到上海,与姜武贤重逢。那时的李福康还是个不到10岁的孩童,表舅也不过是个15岁的少年。身处乱世,两人在一起每每谈及国内战争、国际形势,都无比焦虑与迷茫。
最终让姜武贤走上抗日救国之路的是一场不幸的家庭变故。1937年的一天,同在木材行做伙计的姜武贤大哥,在收账途中无辜遭遇日军围捕,身中17刀而亡。噩耗传来,姜武贤把自己关在家里,号啕大哭了三天。身怀国仇家恨,他从此改名“伍一”,立志抗日救国。
焦点2:
讲述抗日救国心路历程……………
李福康珍藏的42封家信已被徐汇区档案馆收录,记者近日在其家中看到了其中8封写于抗战时期的家信复印件。这些家信初时用的是毛笔,后改用钢笔,一封封皆用清秀隽丽的行楷写于稿笺上,字里行间满是对晚辈的殷切希望与鼓励。
让李福康印象最深刻的,是1940年8月13日,伍一给他寄出的第一封家信。信中写道:“鸽笼式中,搁楼上,偏处斗室中,充斥呼呼声的浊气,唯有我在睡乡之外,辗转反侧,再加臭虫之袭击,苦不胜言,尤其是思索着人生征途,不得不忍耐……”
李福康透露,其实表舅在寄出第一封信时就已经加入了地下党,投身抗日工作。老人感叹:“那时候我才10岁,收到表舅来信后,并不能完全看明白他在信里表露出的国仇家恨之下的心理状态。”后来反复阅读,才渐渐感受到。
“表舅曾与一些有志青年一同试图前往浙东抗日根据地,他们采购了药品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打算前去投靠,不料由于人数太多,目标大,被沿途的土匪拦截,抢走了所有的东西,无奈只好返回上海。”李福康回忆说,表舅投身抗战的决心并没有就此受到打击。“第二次,他学聪明了,根据地下党的指引,只身一人前往抗日根据地,这次终于成功了。”
在前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路上,表舅给李福康寄来了抗战时期8封家信中的最后一封。这封写于1943年8月17日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为了我生存在这个时代里,负起时代的使命。所以我在上月三十日下午四时三十分,踏上了航海大轮……黑夜中的航行,一片白茫茫的大海,真是使人惊心……自由的空气,幽静的广大原野,远远的自由歌声,多么的好听啊!”
焦点3:
读家书仿若身临战场………………
伍一前往抗日根据地后,李福康便一直没有再收到过来自表舅的信。直到1949年7月,李福康再次找到了阔别6年之久的表舅,并恢复了书信往来,直到表舅病逝。
虽然没有像表舅那样参加革命,但这一封封诚挚的家书,让李福康感觉如同来到前线,看到了表舅身临战场、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场景。
说起书信内容,李福康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还记得在一封信中,表舅说他参与策反顽军的工作,不幸被对方捕获,受到了长达一个月的残酷虐行,直到新四军营救部队赶到时,他已被虐打得奄奄一息。“看到这些经历,我心中十分悲痛。也是由于多年战斗埋下的伤患,表舅于1999年在杭州离世,享年76岁。”
说起表舅的戎马生涯,李福康自豪地说,表舅一生参加过大小几十次战役,有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的浦东战役,解放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多次战役等。期间担任过指导员、陆军第二十军政治部干部处处长等,196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焦点4:
家书被视若人生明灯………………
为了掩饰身份,伍一在上海参加地下党后日子过得异常艰苦。即便如此,他依旧对远在家乡的外甥牵肠挂肚。“表舅即使再忙,一有机会就会给我写信,哪怕只字片语鼓励的话,也能给我带来无比的勇气。”李福康说,表舅的书信中,大抵内容是教他好好读书、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翻阅多封家信,每篇都有表舅对外甥的谆谆教导:“面对于文字学识,多多的用功,思想要敏捷,对于时代多的认识,科学不妨研究,那是我所唯一的希望你知道的。”“我虽不在你身边,但也请你以‘我为什么弃学从商’、‘我的前途’为题作文两篇,希望你按时完成。”
李福康少时家境贫困,父亲在他2岁时便亡故,兄妹多人被分散到亲戚家中寄养,也曾迫于生计,中途缀学,到木材行做学徒,饱受生活之苦。“只要我有了过不去的坎儿,或者遇到了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我都会拿出表舅的书信来看,读着读着,我就有了勇气和信心,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也因此,与一般的家信相比,李福康将表舅的家信视若珍宝。70年间虽然经历了战乱以及数次搬家,他始终贴身带着表舅的书信,将它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李福康说,“文革”时“破四旧”,他将家中古玩敲了丢掉,也没有把表舅的信烧掉。
如今,42封家信、表舅伍一生平简介、战争年代表舅的三张照片,以及李福康自制的附于每封家信前的背景介绍,都捐献给了徐汇区档案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