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用毛笔临楷习字,少不了在砚中研墨。墨锭在砚台中一圈一圈地研磨,清水渐稠,方可歇手。然墨锭磨墨处湿润,需搁至砚台旁,一不小心,墨锭倾倒,手忙脚乱时,又易弄脏了桌面或纸张,好不狼狈。其实,古人早就有了避免此举的妙物——墨床。
就像砚有砚床,笔有笔架一样,墨床即是临时安置墨锭之物。它又称墨架、墨台等,是旧时文房用具之一。墨床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三指,长不过五寸。墨床虽非大器,却小而雅,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砚的诞生也超过了5000年。而作为它们衍生品的墨床,问世的时间就晚多了。在收藏界,一般认为,墨床出现于800年前的宋元之际,但明初的《格古要论》中,文房用具分为13类,却未见关于墨床的记载。到了明末屠隆的《考槃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扩展到45种之多,已有了臂搁、笔床、笔船、墨匣、腕枕等,但仍无墨床踪迹。直到有清一代,墨床才见诸于文字。那是因为清代手工艺制作兴盛发展,文房用品更加缤纷多彩。尤其是康熙时期,招募各地能工巧匠者供奉内廷,并建立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内廷御用陈设器具,其中包括文房清供,数量可观。皇帝休憩之处,比如斋、堂、轩、室,都需要清供陈设。据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造办处制作了大量文房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乾隆皇帝喜好古籍、文玩、字画,自己也好弄文舞墨。作为书写必备的笔墨纸砚及文房器具的制作,也达到了鼎盛。其中所列清供器具有水盛、墨罐、笔掭、笔洗、水注、纸镇等,不仅质地种类多样,造型也出奇精巧。上有所好,下必附之。于是墨床也就风行于士林文人之间。清朝末期,墨汁开始流行,于是墨床随之渐行渐远,却因此成为文房收藏的宠儿。
现在能见到的墨床实物,大多是明清时代。明代的墨床多为木、玉、铜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大都线条坚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较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体不加任何雕饰。及至清代,墨床的制作材质从古铜、玉器、竹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等,造型多呈多元化,有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等。清代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纹饰,如木墨床用玉镶嵌床面,铜墨床以银镶嵌床面等,这样墨床渐渐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成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墨床是小型文具,其收藏应注重精致、小巧、典雅,不过,明清墨床存世极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我收藏的这只铜墨床,几案形,长14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背面有“盛铭”的铭刻,正面上款为“甲子年冬月”,下款为“陈季”,中间镶嵌白铜“三娘教子”床面,栩栩如生;两侧有古装“竹石读书图”,仕人以白铜饰之,分外醒目。整个墨床题旨切合文房之要义,造型精美,清新可人。稳定中见灵巧,精致中显情趣,闲暇时分,品赏一番,犹闻文房翰墨香,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