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生活备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记者与癌共舞十七载
  ■见习记者 周旭

  今年,《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发布了国家癌症中心预估的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及死亡情况(实际数据有滞后):2015年,中国预计有 429.2 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 281.4 万例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 1.2万人新患癌症、 7500人死于癌症。在令人闻之色变的癌症面前,依然有很多病人能够以此契机重新思考生命,在治疗康复中学会与这一疾病和平相处。近日,一位患乳腺癌17年的患者张立华把自己十几年日记中跟癌症治疗和生命思考有关的部分整理集结,即将出版成书,希望给更多对癌症有迷思的人一些启迪。她也与本报记者分享了这十几年从发现、治疗以及逐渐平和对待癌症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是我?

  1994年,张立华刚刚从插队落户的山西回到阔别26年的家乡北京,在国家劳动部直属《中国劳动报》报社做编辑、记者。

  1999年,单位体检和复查后,张立华被告知自己得了乳腺癌。从医生办公室出来,她呆呆地坐在医院走廊里的长椅上,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为什么是我?

  回家后,她开始查阅资料。据说高龄产妇、不哺乳、生产较少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可她27岁结婚,28岁生第一胎,32岁生第二胎,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乳汁喂养。她的家族也并没有乳腺癌的患病史,母亲活到80岁,从未得过癌症,妹妹也身体健康。她去问医生,医生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人和人之间有差异。”医生说,乳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是癌细胞里比较慢的,按照目前的症状判断,她这个病大约在七八年前就萌发了。

  几年来一直忙于工作的张立华又拿起笔来,发现已经三年没写过个人日记了。三年岁月更迭,她刚刚50岁,工作上的努力有着丰厚的回报:获得了副高职称——主任编辑,文章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北京市女记者奖,主持的栏目获得了与《焦点访谈》并列的专题大奖……就在体检前一个月,她还获得了升职。而一个月之后,就是自己宝贝女儿参加高考的日子。就在这样春风得意的时刻,她却得了癌症,丈夫海棠觉得“天都塌了”!

  那个时候,国内医学界对于癌症的治疗思路依然是“除恶务尽”,医生建议她尽早手术,全部切除有癌细胞的右侧乳房,连带部分淋巴组织。手术做得很成功,伤口缝得很漂亮,后来每个见到她伤口的医生都赞不绝口。术后近两年的时间,她一直接受放化疗,过程痛苦万分。在化疗进行到第二个疗程时,因为监测到白血球低于安全值,医生怕继续化疗会损伤肝肾功能,暂停疗程进行抽血检查,发现了继发性糖尿病,推测化疗已经损伤了胰岛功能。然后她找了一位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专家开了中药来调理身体、配合治疗。血像逐渐平稳之后,她继续完成了余下的放化疗,于2001年恢复上班。

  复发、转移——

  病情一波三折

  2004年底,张立华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在原来的刀口上长出了小疙瘩。外科医生轻描淡写,直接在门诊用激光切除,保险起见还是送去化验。去拆线的那天,医生忐忑地告诉她:“切片结果不太好。”张立华脑子“嗡”地一声:癌症复发了。外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让她继续化疗,而肿瘤科医生认为她需要接受内分泌治疗。权衡之后,她认为肿瘤科的医生在这方面更具权威,因此选择了服用内分泌药物的保守治疗。

  2010年,张立华去复查的时候发现肺部有结节,医生结合出血等其他症状,判断应该不是恶性,让她暂时不处理,注意观察。那一两年,她也正忙着工作和家里的各种事情,包括装修房子。转眼到了2012年,她突然发现那个结节长大了。这次她要面对的是癌症转移。很快她又做了肺部微创手术,切除了转移的癌细胞。

  患癌以来,她逐渐感觉到身体的状态大不如从前,经常会感觉疲累、酸痛。但是,她已经逐渐学会与这样的身体相处。

  说起自己的病史,张立华以一种北京大妞特有的豪迈豁达的姿态,没有悲戚,只有悯人。她说,得这样的病,家人比自己更难受。每次看着自己进手术室、痛苦的放化疗,还要照料术后的自己,家人有多难受,张立华心里明镜儿似的。她绝不要因为生癌而在家人中间制造难过的气场,因此不闹脾气、不流露悲戚之感。

  张立华觉得,对于大多数谈癌色变的人而言,谈心态略显奢侈。多少人为了治病跑到北京,为了找医生、挂号、等床位等无数的事情要费尽心血,还要冒着被骗财骗命的风险。能够顺利进入北京知名的三甲医院,有信任的医生给自己治疗,没有听信什么奇怪的偏方走什么弯路,张立华已经很感恩了。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重新思考生命

  友人推荐她去找北京某知名气功大师学习一种专门治疗癌症的气功,她固执地没有参加,因为不想给自己贴上“癌症患者”的标签。一群病人在一起固然有更多的共鸣,但如果不断看到病友因为病情恶化而离开,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无益于心情和身体。

  癌症给了很多患者一个重新思考生命的契机,张立华也不例外。患病之后,她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求索。她去看别的癌症患者写的书,凌志军、李开复等人的书给了她很多启示。凌志军在书里说,治疗并不仅仅是指吃药等医疗手段,阳光、水、健康的作息等都是治疗,因此,他把自己晒成了古铜色。只要北京没有雾霾,张立华也每天出去至少晒半个小时的太阳,让自己吸收太阳的能量。

  美国医学界现在把癌症定义为一种新型的慢性病,这种病是不可能痊愈的,像高血压、心脏病等一样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来维持。在患癌的十几年里,张立华发现医院的医生对待癌症的态度也正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从最初的“除恶务尽”到后来的尽量保全身体,让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带瘤生存。在日本,有两个百岁高寿老人在过世后被发现,体内有多种癌症细胞,然而这些在她们身前并没有影响生命质量。

  现在,张立华推崇中医的健康理念,认为“邪不干正”,保存好自己身体的正气,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除了晒太阳,她还经常去附近的公园里练太极拳和太极剑,来养自身的阳气。癌症没有“治愈”,但可以这样与之走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夜间高铁来了即日起上海虹桥站去北京19时发车
浦东机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用 位于P4停车场C区
女记者与癌共舞十七载
多国放宽留学生签证政策
雀巢携手劲松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明日厨星”
社区无人售菜机 蔬菜和鸡精调味品打包卖
市妇联启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
家庭周刊生活备忘03女记者与癌共舞十七载 2016-05-18 2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