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健康讲堂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者陈昶
唐晔
  陈昶,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擅长各类肺部肿瘤、纵膈肿瘤、食道肿瘤、脓胸、气管食道支架的手术等,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认识的人,或许以为他是个无趣的医者,一天三四台手术早已把他丢在封闭的自我空间,直到他说起正在思考机器人手术室,用卡梅隆式的生物医学,吃掉肿瘤细胞,重铸鲜活肌体,用从小练就的手绘功底,做出不同凡响的手术图谱,你会发现,他很跨界,工科男的好奇心,总要把这个世界的速度变快一些。

  他一年的手术在七八百台。“很累,每天早晨七点半到医院,手术结束总要晚上十点十一点,太太孩子都睡下了。我的车在路上跑,空无一人,如果之前是一台险象环生,难度系数极高,而最后又圆满收官的手术,这一路上,我的大脑皮层是极度兴奋的。”

  他坦言,行医路上,认知的不对称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医生最大的成就,是把目前医学中仍然属于灰色地带的那些神秘,找到突破口,查出真相,造福人类。灰色地带太多,学习曲线太长,所以,大多时候医生总是在安慰。而这些,病人是不了解的,我们也无从辩驳。我们的义务教育出了大问题,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对自己的身体都不了解,怎么了解这个社会,怎么了解这个国家?”

  他是含蓄的。我的理解是,医疗资源的供应和分配是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矛盾,但是现在,这个矛盾被下放到医生和患者之间了。因此,本应是共同面对病魔的战友,却对立到一根头发丝都能引发血案。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他摇摇头说。

  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一天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平均需要三个小时,从早晨七点半到晚上十点十一点,一台接一台的手术,显示着陈昶的临床手术量是非常之大的。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手术量的大小仿佛暗示着这位医生技术的好坏,但陈昶却表示,手术量大只是一个基本面,每台手术都是医生经过对不同因素的考虑,通过全方位为病人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以后才能进行的。

  当年,陈昶受到父母影响,选择了学医,在医学院度过了七年的学习生涯,随后就来到上海肺科医院,“我真正对医学产生兴趣是进入医学院以后,并且受到当时教学理念的影响,要努力做好临床。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陈昶认为,由于医术有限而不能进行的手术是他的遗憾,但他并不会拿病人的生命去证明自己医术的高超,能不能手术,他会考虑病人各方面的情况才做决定,“这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衡量。”

  除了大量的手术,陈昶还担任着导师的职责。在教学中,他以朋友的角度去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学生,也凭借自己的绘画功底制作图谱来辅助教学和研究,这是他总结每台手术的特殊方式,也是他坚持在临床的一个动力。

  既是战友,也是朋友

  陈昶理解的医患关系是站在统一战线上的战友,他们一同对抗疾病。他在六六的《心术》中看到了自己的缩影。他说,书中许多故事都发生在他的从医过程中,“不管医护人员正在遭受着怎样的曲解,他们仍然尽最大的努力拯救每个生命,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手足口病等重大医疗救治任务中,无一不有我们医护人员的身影。但是,在部分丧失医德的行为被无限放大后,医护人员深陷信任危机,给和谐的医患关系蒙上了阴影。”

  陈昶的病人对他都充满了感激,他也经常被这些病人感动,这是病人和医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但医疗中的纠纷也会让陈昶感到遗憾和失落。“医院是社会的缩影,承载了太多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需要医者拥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是现在,医患双方的医疗信息不对称,若再缺乏良好的沟通,患者对医院就会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这就给医疗纠纷埋下祸根。”

  对于这种无奈,陈昶认为解决医患矛盾需要一个过程,医生需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胸开阔一点,用正向思维对待医患纠纷,如果目前矛盾无法解决,就只能靠时间去冲淡。

  晔问仁医 唐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小楼书香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医者陈昶
夏日臭氧 隐形杀手
安迪会不会 精神病发作
美眼不成反毁眼
眼科名医的忠告
夏夜,那些诡异之事,不怕不怕!
家庭周刊健康讲堂12医者陈昶 2016-07-06 2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