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张延令:《柳叶刀》刊发的那篇文章可以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到60%以上的时候死亡率会上升,但它不能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的时候死亡率还会下降,更不能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5%的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够具有更低的死亡风险。而事实上,我国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早在2011年就已经降到只有54.3%了。至于文章所说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最多的人群(占总热量的77%)比吃碳水化合物少的人(占总热量的46%)死亡率高28%,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到77%以上是什么概念?在中国人普遍吃不起肥肉的60年代,一个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得吃下差不多整整3斤白米饭、白面馒头一类的食物,才能把一天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顶到77%这个量级。
我们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杂志的观点。其实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一种摄入得多,那么另外两种就必然摄入得少。这项研究的数据中,摄入碳水化合物最高的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中位数是77%。这就意味着蛋白质和脂肪加起来的供能比才23%,后两者所附带的那些微量元素自然也就会不足。
我们强调饮食多样化,吃好主食,而非不吃主食。需要指出的是,精加工米面在加工过程去掉了必需的营养成分,因此应该适度控制。现代都市人不妨多吃全麦面、糙米、杂豆,即“五谷杂粮”,粗细搭配,细粮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