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来信来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法制呵护诚信
陈焜

  “诚信问题的最终解决,仅靠道德的教化是不够的,还是要靠法制。”面对诚信价值取向的倡导,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解决之道,直指问题根本。 

  民无信不立。2000多年前的孔子即道出了这条颠扑不破陈的真理。但价值取向焜并不必然地就能成为社会自觉行动。如果说,传统熟人社会里,日常生活中的诚信可以更多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他律,那么现在,现代陌生人社会,交往的频繁、人员的流动早已削弱了道德的他律作用,客观上为失信者提供“谎言红利”的生存空间。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诚信困境:相信“诚实是最美的品质”,但是,当抄袭作弊、剽窃他人成果者藉此评优获奖,诚实者的坚持还能有多久?相信“人无信则名不达”,但是,当学历造假、年龄造假却获得就业良机、升职空间、创富商机,有多少人还能淡定?相信“诚信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环境”,但是,当“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一再发生,有多少企业愿意独善其身…… 

  说谎者获利,并在一定时间内并未受到惩罚。这种现象维持得越长,对诚信坚持者的道德考验往往越巨大,甚至会产生说谎者“有门路”、“有手段”的判断。还记得,去年上海市政协一课题组对社会诚信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0.2%的上海市民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诚信危机。诚信要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必须也只能依靠法制。 

  被学者福山划分为“高信任度国家”的美国、英国等国,其实并非他们的道德水准多高,只是在于他们拥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制定严密的失信惩罚机制。上海之所以在国内外享有较好口碑的商业信誉,关键之处正在于这座城市与市民性格的现代契约精神,在于它领先国内而构建的一系列征信体系,让自己轻易不敢失信,让他人提高了信任度。 

  法制是诚信的基石。如果法制的权威性能够确实保障,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如果信息采集能够及时有效,创造诚实守信受尊敬、欺骗失信受惩处遭唾弃的法律条件和舆论环境,就能为诚信的价值取向做好基础工作;如果对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罚,使失信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寸步难行,就能最广泛地培植起社会的诚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4版:上海人家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
   第B04版:连载
   第B05版: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
   第B07版: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
   第B09版:影视地带
   第B10版:民间收藏
   第B11版: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百姓纪事
   第B13版:万象
   第B14版:快乐作文
   第B15版:市井故事
   第B16版: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招生移民
   第B19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0版:求职/招生培训
公信力是公权力的基础
网友观点
用法制呵护诚信
诚信,政事之本也
“至诚者,达远”
新民晚报来信来论A12用法制呵护诚信 2011-12-18 2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