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不在编的新民报人』
——本报复刊三十年前夕缅怀陈沂同志

  丁法章   

  陈沂同志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从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到退居二线以后,对《新民晚报》始终情深意笃,对《新民晚报》同仁(以下简称“新民报人”)一直关心呵护,这一切向为新民报人所称道,所感奋。在《新民晚报》的发展史册上,尤其是在1982年复刊和此后的历史性跨越中,可以说,陈沂同志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此陈沂同志诞辰100周年、本报复刊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的脑际不禁浮现出他和《新民晚报》的种种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沂同志肩负党中央的重托,遵循胡耀邦总书记的嘱咐,抵沪上任后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抓紧《新民晚报》的复刊工作。1981年11月16日,在《新民晚报》筹备复刊的全体人员会议上,他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紧密联系上海实际和晚报特点,对赵超构社长提出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编辑方针,作了深入浅出、具体切实的解读,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讲话中,他语重心长,侃侃而谈,使大家如沐春风,倍感亲切。但在谈及复刊的具体时间时,他以市委的名义,近乎是不容商量地定在1982年元旦。在陈沂同志的直接指导下,《新民晚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条件,终于如期复刊并一炮打响,第一天就发行60多万份。打这以后,陈沂同志不仅以领导而且以一个普通读者、作者的身份,热忱关注和支持《新民晚报》的工作,特别是在报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新民报人以巨大鼓舞和精神力量。

  新民报人不会忘记:1989年9月,在《新民晚报》创刊60周年之际,是陈沂同志撰写的《我家都是“新民之友”》这篇纪念文章,对“16字”编辑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了新的阐释,并且上升到“新闻导向”的高度,强调晚报“同其他报纸不一样,它接触面广,反映的问题影响面也大,人民都要从晚报上了解情况,学习政策,增长知识,从而去过好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在这点上,晚报是责任重大”。新民报人也不会忘记:在1991年3月《新民晚报》在迁往延安中路新大楼的时候,又是陈沂同志及时提醒:“入新不忘旧,继承和发扬新民晚报在旧大楼坚持艰苦创业、联系群众的工作精神。”新民报人更不会忘记:2001年12月,在《新民晚报》即将迎来复刊20周年的时候,当时任总编辑金福安等前去拜访90高龄的陈沂同志时,还是他谆谆告诫说:“报纸如何引导百姓生活是一门学问……今天的百姓可不寻常,也在‘与时俱进’啊!晚报采编人员要不断学习,鞭策自己,要像超构先生的文章,不仅有文采,还要有学问。”从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到2002年7月26日陈沂同志谢世,他之所以对晚报如此关怀备至,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家,上至我自己,下至我的小外孙,每天都要争看《新民晚报》,虽然各人的要求不同,但都同《新民晚报》结成了朋友。我在外地,也要家里的人把《新民晚报》邮寄给我,这说明我同《新民晚报》的感情。”

  陈沂同志不仅对《新民晚报》,而且对报社班子成员也情有独钟,有的还很有缘分哩!他和赵超构社长,年轻时就同在上海公学读书,是几十年以前的老同学。1991年他在参观晚报新大楼后,公开撰文写道:“我更感高兴的是新民晚报的班子,从超构到纫秋,到现在的法章,真是一代接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陈沂同志对我更是充满父辈般的厚爱,平日在公共场合相遇或节假日登门拜访,他总是夸奖晚报的班子是老、中、青三结合,很团结,有战斗力,多次勉励我一定要拜超构、纫秋先生为师,恭恭敬敬地向他们学习。陈沂同志在读书和写作上也堪为表率,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笔耕,不时对当前重大事件和热门话题有感而发,直抒胸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一篇篇文章发来报社后,能否发表,何时见报,删节多少,从不来电来信催问,一切听从报社处理。

  至于对自己部属和晚报同仁,陈沂同志也莫不如此关爱有加。他把跟随他多年的秘书小潘推荐到晚报工作。从此以后,陈沂同志不止一次地向我了解小潘到报社后的表现情况,嘱托对他要多多关心,多加培养。俞亮鑫是晚报文化部一位年轻有为的记者,采写了不少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文笔活泼的文化报道,陈沂同志对他留有良好印象。一次,当陈沂同志家乡——贵州遵义应邀来沪进行斗牛表演时,他特意邀请俞亮鑫来到家里,向他讲述有关斗牛知识,共商如何搞好这项赛事报道。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沂同志作为一位老将军、老领导、老报人、老读者、老作者,对《新民晚报》委实是有恩的。一代又一代的新民报人,必将永远感恩于他——“一位不在编的新民报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4版:上海人家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
   第B04版:连载
   第B05版: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
   第B07版: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
   第B09版:影视地带
   第B10版:民间收藏
   第B11版: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百姓纪事
   第B13版:万象
   第B14版:快乐作文
   第B15版:市井故事
   第B16版: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招生移民
   第B19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0版:求职/招生培训
『一位不在编的新民报人』
画边秋草
影像艺术:画家内心的独白
天使的笑
群星璀璨“803”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2『一位不在编的新民报人』 2011-12-18 2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