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所言,经历多年风雨之后,“多元”逐渐成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特色。作为规模和影响力皆为亚洲最大的电影节,在每年盛夏的上海,数百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影片汇集其间,为观众奉上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
展映影片丰富多彩
早在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申城影院就已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展映。“当时办节还是头一回,只能靠摸索,像以色列那时候还没和中国建交,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但我也‘斗胆’把以色列的电影带到了电影节上。”著名导演、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人吴贻弓回忆当年时曾这样说到。
而今年,走入了第19个年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则将在12个单元里展映更多元、更丰富的影片:“向大师致敬”里,吴贻弓、特吕弗、伊丽莎白·泰勒和张彻四位大师的作品将汇聚一堂,重现影史经典;“短片展映”中,梁咏琪、黄奕等明星执导的微电影首度面世,展现他们多样的才华;而“地球村”则延续了它一贯的风格,荟萃世界各国佳片,让观众有机会一睹好莱坞以外的异域风情……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给中国的影迷提供了一个看到不同类型电影的机会。”在上海工作了九年的哥伦比亚导演兼制片人胡安·瓦尔加斯评价说。
竞赛电影视角多元
相比于展映单元影片的品类繁多、琳琅满目,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影片未免在数量和类型上略显逊色。但就视角来讲,两者却是不分伯仲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艺术价值的彰显,竞赛电影的视角更加多元。
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节闭幕之际,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就曾写道:“这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金爵参赛片,口味‘重’得让我有些应接不暇。《玛娅》和《扭曲的时光》中,某些大胆镜头让我非常不适应……但‘重口味’同时也是开放、多元和包容的象征。起码在提名上,此次金爵奖已有了相当大进步。”
而作为本届“金爵奖”选片人的周黎明,也对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影片的多元视角印象深刻,“比如西班牙导演宝拉·奥提兹的《蛹》,非常唯美、细腻,重情但不滥情,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风格完全有别于我们之前所熟知的阿莫多瓦等西班牙名导演。”
影迷选片各有侧重
影展固然丰富多彩,但在这些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影片中选择哪些观看,影迷自身却各有考量。
影评人兼资深影迷周黎明表示自己会重点观看小国影片,“热门电影也许不久后就会上映,但小国电影如果不在电影节看,以后就没机会看到了。”
网友“Mr.王彼得”则对3D电影分外偏爱。“记得去年电影节看了部3D恐怖片,好多观众都吓得从电影院里跑了出来,当时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今年新增的“触摸3D”单元将立体再现《狮子王》《夜航惊魂》《汉江怪物》等电影,则更让他期待。
本届电影节中,新增的另一个单元“经典再现”也颇为抢眼,三部修复的中国老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和《十字街头》将在这个单元重新焕发昔日风采。网友“最深的蓝”对这三部电影表示格外期待:“小时候在露天电影院看过,但画面都有刮痕,修复以后,感觉应该会很不一样吧。”本报记者 罗震光 实习生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