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八十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八十年~~~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八十年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3)
李鸿谷
  ◆ 李鸿谷

  从译介到译丛

  80年代引领的潮流

  80年代——在自己的那个以此命名的访谈录里,查建英在开篇写道:“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浪漫年代。”查建英的访谈对象有陈平原,作为学者,陈平原回过头来看80年代,他说:“我的感觉是,1985年,整个京城文化界,全都‘蠢蠢欲动’,不,是‘跃跃欲试’。”

  将1985年作为一个节点,当然是一个有意思的选择。

  之前,三联书店因为范用拥有中国文人极其广泛的人脉,构成了《读书》重要的作者来源,也同样构成了三联出版物的重要来源。那本非常轰动的《傅雷家书》,其选题发现,即为范用人脉使用的经典方式。那一时期,现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潘振平概括说:“主要出大作家的小东西。”

  与此同时,《读书》杂志上译介的那些外国书目,也开始进入出版者的视野。沈昌文过去经历所积累的另外一种人际资源,成为新的出版来源。他说:“三联出的名家著作,都是范用出的主意,不是我。我主要是搞翻译出版。范用认识很多老作家,巴金啊等等,可是我不成。我这边主要是搞翻译的人。”1986年,三联书店完成从人民出版社分离的工作,独立之后,沈昌文成为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我主持三联的时候,一年里翻译的书达80%。”

  1983年7月,沈昌文将翻译瓦西列夫(保加利亚)的《情爱论》作为选题上报,很快批复同意。结果,《情爱论》一经出版,极其畅销。统计至1998年为止的销量,达到120万册,创下三联书店译书的发行量纪录。《情爱论》与稍前翻译出版的《夏洛蒂·勃朗特书信》,同时翻译出版的《欧洲文化的起源》、《我怎样学习和写作》(高尔基),以及随后出版的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共同构成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它们在市场上不俗的表现,表明“新启蒙”开始收获第一个果实:向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而稍后三联出版的房龙的《宽容》,同样风靡一时,“宽容”这词本身亦成为一个时期的精神导向。

  个人的趣味偏好与机缘巧合,加之市场热情的回应,三联书店的“译丛”已经奠基。1985年那个节点上,“跃跃欲试”的学术界寻找了什么方向?那一年,甘阳在酝酿后来他作为主编的那套“文化:中国与世界”大型丛书。当年作为北大外国哲学研究生的甘阳描述自己那一批同学:“读现代外国哲学的人非常自傲,很看不起别人,看不起任何其他人,都觉得我们学的当然是最厉害的武器。”而自傲的基础是,甘阳翻译的卡西尔的《人论》,一年内印了24万册,还评上了上海图书奖。除此,“我们很看不起当时大谈萨特的人,不是指国内专门研究萨特的人,那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指社会上例如中文系什么的喜欢用萨特说事的人,萨特在社会上当时是有点红。因为我们读的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1946年有一个很有名的文章叫‘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这个信实际是批判萨特他们的存在主义的……所以可以想见,我们当然就都觉得自己是拿到真经的人啊!”

  范用时代的出版者与作者那种醇厚的关系,在“跃跃欲试”且个性张扬的时代,存在着新的变数之可能。沈昌文与董秀玉回顾自己的出版事业生涯,都坦陈,“出版者与出版机构的气质是被作者决定的”。那么,三联书店将会面临什么呢?在向访问者查建英描述自己那一批人是“拿到真经的人”后,查笑着回应:“A bunch of academics nobs!(一小撮学术势利眼儿)不过我可以想见你们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挺可笑。”

  只是,“真经”虽然拿到,但甘阳那一批朋友翻译的书稿出版均不顺利,陈嘉映、王庆节翻译的《存在与时间》,杜小真和陈宣良翻译的《存在与虚无》都压在了出版社未出。“这个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机缘,当时南京大学分过来一个女研究生,分到三联书店,叫杨丽华。然后杨就介绍我们跟《读书》杂志的王焱认识了,一下就谈拢了,就转到三联书店出版了。”

  在沈昌文的“文化生活译丛”这一系列后,三联书店此刻又拥有了“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与“新知文库”两大系列。当时在知识界,这是强力性消息,《光明日报》还免费为“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与“新知文库”做了一整版广告,当年影响,超乎寻常。从“新启蒙”开始起步,到“文化生活译丛”是一次蜕变,然后到“西方学术文库”与“新知文库”却是一次跳跃。那么这一次出版者与著作人的关系结构,会给三联书店增添什么样的气质因素呢?甘阳对那个年代,描述得很诗意:“人心是很高飘的东西啊!”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尾,甘阳说:“整个过程最后的终结点是1994年的‘人文精神讨论’。那讨论实际上是80年代文化热的一个延续,仍然是一种文化情绪……至少不是现在资本主义理性化的这套东西。”

  中国本位

  学术以及中国思想的刊布、传播

  “80年代”过去,90年代来临。新的10年,最为简单而概括性地描述是:“很多人开始谈王国维、陈寅恪,而不谈陈独秀、李大钊。”李泽厚由此观察而得出判断:学问家凸现、思想家淡出——这是被广泛引用的“结论”。新的转换迅速开始。

  1995年,经中国社科院学者赵一凡的介绍,美国哈佛大学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套丛书不是单方向引进、翻译美国书,而是借用哈佛大学资助,出版我国中青年学者的创新著作。”截至目前,丛书一共在三联书店编排了13辑,出版新书80余本。

  季羡林把自己与三联书店的关系定位于三个角色:读者、作者与编者,这最后一个角色即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相关。他受聘为这套丛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丛书只收中青年学者的著作,要求颇高,审查极严。”学术委员会由季羡林领衔,厉以宁、李学勤、王蒙等代表各大学科。“评审过程,一律采用专家匿名审读、委员会择优精选”,被选中的著作至少有两位以上的评委推荐——这一套在国际上通行的评审制度却是三联在国内首先采取。在当时“(与国际)接转”之普遍的社会思潮下,“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学术创新价值,赵一凡回忆季羡林所言:“这不是单纯地为了与世界学术接轨,而是志在要世界同我们接轨。我们不但要拿来,还要送去。”

  中国本位,在学界激荡与转换的90年代,三联书店提出了自己的时代命题。从“读书无禁区”的品格定型,到“人心很高飘”的气质添增,至此,三联书店完成了自己精神向度的建立。

  回到出版现实,1999年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学》,这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关注的开创性著作,三联出版的是“全球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在这本著作的第一页,萨义德引用了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或许罕有比这句说辞更能揭示“主体性”的价值及其缺失。仍是西方思潮,与文化生活译丛“向后看”不同,也与甘阳们的战前的海德格尔不同,三联的译丛由此开始与最新思潮同步,也因此诞生了新的译丛系列:“学术前沿”。

  这一演进,董秀玉解释自己的出版思想明确清晰:“在中国做出版,一定要有中国思想的刊布、发行与传播。过去不成熟,主要是引进,经过10多年的学术积累,现在有机会做中国的学术出版了,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这跟学习西方并不矛盾,但关键是原则是什么。”

  1993年,董秀玉出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着手出版《陈寅恪集》与《钱锺书集》。这两套文集加上《吴宓集》,葛兆光感叹道:“无疑出版这种书是一种学术积累,却不是哗众取宠的凑热闹。不凑热闹,大约是难赚钱的,可尽管赔钱也出,则表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毕竟在出版界还有地盘……于是真正献身思想和学术的写书人也还有一线希望在。”之后,《乡土中国》、《中国经验》、“20讲系列”以及钱穆、黄仁宇、李泽厚、王世襄等开始成集出版。

  摘自2012年第29期《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奥运特刊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伦敦眼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19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0版:教育周刊/人物专访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移民留学
   第B24版:人才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3)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3) 2012-08-01 2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