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志刚 文
昨天,“夏令热线”特别行动走进申城建设工地,从上午8时至下午4时,本报记者全程跟随市民巡访团进行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测评。在分布于静安、长宁、闸北、宝山等4个区的10个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各施工单位在防扬尘、降噪声等文明施工方面,总体做得较好,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铭牌 方便市民监督很重要
烈日下,分组、抽签、出发,市民巡访团的20余位团员一大早就分赴本市各区县(每区抽取5个工地)进行工地文明施工测评。记者跟随的一路“人马”首先来到茂名北路南京西路轨交12号线站点建设工地,刚下车巡访团就发现了问题:没有施工铭牌。“铭牌上要写明工程名称、建设单位、监督电话等信息,老百姓认为这个工地扰民,看了铭牌就能直接拨打电话投诉,所以铭牌很重要。”对此,工程负责人解释说,因为工地围墙刚刚修整、粉刷过,铭牌还来不及制作,他承诺当天中午之前一定整改到位。
扬尘 差的工地碎土能埋鞋
据了解,市民对建设工地的投诉主要集中在门墙网影响环境、声光尘施工扰民这两大方面,扬尘污染环境、影响生活是市民深恶痛绝的。10个工地中,南京西路688号地块工程、天山西路上海虹桥民营经济城改扩建工程等工地用来阻挡扬尘的防护网罩安装得都不错;在新闸路南面的静安区60号街坊地下空间建设工程工地上,一辆辆土方车正排队装载新挖出来的泥土。每一辆土方车驶出工地前,都要冲洗车身和轮胎,避免车辆带泥驶出工地。
但也有灰尘满天飞的工地。纬地路经纬城市绿洲C块住宅工地上,大量被烈日暴晒的泥土露天堆放,“裸土”经风一吹,漫天飞扬;而在沪太支路中星馨恒苑商品住宅项目工地上,记者走在工地道路,粉末状的碎土厚得能淹没鞋子。
噪声 一工地露天切割木板
根据今天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文明施工规范》规定,为了降低施工噪声,重点区域实施工程桩施工时,严禁使用汽锤、油锤打入桩工艺,应采用压桩或钻孔灌注桩等低音性工艺施工;禁止在施工现场进行钢筋扳直、切割、成型钢筋构件加工作业和钢(木、竹)模板加工及整修作业。
在走访的10个工地中,降噪有好有差。石门一路轨交13号线南京西路站土建工程正在拆除原地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的是目前本市最先进的“金刚链”切割混凝土柱子,站在地面上几乎听不到地下的作业声音。但在沪太支路中星馨恒苑商品住宅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在露天用电锯切割木板,刺耳的噪声直入耳际。
测评 评出倒数工地促整改
市民巡访团每月一次对本市各工地进行文明施工测评,打分后按各区县的测评分进行排名,其中最后5名还会通过本报向社会公布。每次测评结果公布后,市安质监总站及时召开测评“倒数工地”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集体讲评约谈会,并请“倒数工地”提出整改措施,并且在下一次测评中将这些“倒数工地”列入必测工地。
文明施工测评开展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以来扬尘、噪声两大方面的投诉量同比去年均下降了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