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消夏,一入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到门前露天纳凉,即使家有天井,也喜欢到大街的人行道、小巷的空隙处,最好是石桥的桥堍下聚着乘风凉。从前辰光马路上几乎没有汽车,就没有蓬尘和噪音,至多有三轮车或黄包车叮叮当当驶过,不扰民,还增添几分情调。
人们露天纳凉,把家里的凉具;——藤椅藤榻竹椅竹床还有搁板之类一塌刮子都搬了出来,在洒过井水的平地上一一占据摆放妥帖,没忘了给家里的长辈们选择了最中心最穿风的位置,当然,主要是孝顺长辈,也期冀着长辈们在纳凉时能讲个故事甩个谜语,给纳凉增添好一番情趣。
故事是有的,但老套子的多,比如我的祖母,擅长的是“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徐元宰庵堂认母”或“钱笃笤玄妙观求雨”之类,都是从说书先生那里批发来的,不见新鲜,至多再来个戆大女婿的故事,也老掉牙了。这时,如果我们缠住不放,她老人家就会突然甩个有趣的谜语来给我们猜猜: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伍子胥手执铜规,白娘娘水漫金山,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练火攻’?”
当然,一下子是猜不出来的,那么多古人,太深奥啦。算二哥敏捷,转念间就道破了谜底——抽水烟筒。我们都茫然时,祖母连连称是,一边抽水烟,一边给我们解释说,伍子胥就是“五指”,水烟筒是铜做的“铜规”,抽水烟时抽动那水卟卟作响,分明如同“水漫金山”,吹着纸撮不是“借东风”、纸撮点火不是“练火攻”么?这么形象的解释令我们兴奋不已。母亲来了兴趣,接着说了个谜子:“长脚小儿郎,吹箫走进房,爱吃花红酒,拍手见阎王。”这谜语也形象,但不难,最后一句其实就露了一半谜底啦,我们异口同声回答说:“是蚊子!”猜中了谜底,却发现那“长脚小儿郎”正“吹箫”来袭呢,于是都把大蒲扇打得“啪啪”作响。
伯母也不示弱,也信口说了个谜语:“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活捉飞来将。”谜底是不难猜出的,显然是常见的“蜘蛛”,也是最后一句“露馅”的。谜语虽然浅显,却极其形象,蛛网就如“八卦阵”一般,那个“小小诸葛亮”坐镇在“中军帐”是何等的威风凛凛啊!
老祖母当然有更绝的谜语,她看儿孙们兴致盎然,就不紧不慢使出了她的看家本领,一个谜语甩出,全场为之惊绝。那谜语道:“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来也罢了,提起来眼泪汪汪。”
这下谁也猜不出来啦,连一向机敏的二哥也没了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瞎猜,眼看离谜底越来越近,他一口咬定是平时家里用的“淘箩”。想想也是,那淘箩由竹子编成,竹子在竹园里不“青枝绿叶”么?被编成了淘箩就“面黄肌瘦”,下水淘米,出水时不滴滴答答“眼泪汪汪”么?祖母肯定了二哥的努力,指出,其实更贴切的谜底应是船用的“竹篙”,说竹篙“面黄肌瘦”更形象,而且竹篙从水里提起来“眼泪汪汪”更贴切。
这个“竹篙”的谜语不仅形象,还有感情色彩,一个受虐待的小媳妇的形象宛如眼前一般,但谜底却宕开一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这样的谜语是何等的高明!
还有许多形象的谜语,都能在纳凉时玩味良久,可惜那乐趣如今的孩子们是无法享受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