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朋友改变观念
说到自己为什么会启动这个将环保和时尚融合在一起的公益项目,冷芸坦诚地谈起自己的一段思想转变过程。
2009年,从英国留学获得“时装市场学”硕士学位回来,冷芸参加了一次“社会企业家”培训。培训班学员中,三分之一是从事公益项目帮助其他残疾人的残疾义工。通过培训,她不仅形成自己的公益观——通过创业,创造经济价值,推动企业良性运转,进而支持公益项目的持续发展,她还认识了第一个残疾人朋友时艳侠。
冷芸看到这个因小儿麻痹症身体残缺的女子自学成才,已在合肥开展公益项目六七年,十分钦佩。
远程指导“瓷娃娃”
在英国留学期间,冷芸对当地的二手物品慈善超市经营十分感兴趣。回国后,听说国内的服装库存足够所有中国人消耗三年,这让她萌生了改造二手衣的想法。在时艳侠建议下,她把目光投向合肥。
在当地一家福利院,冷芸见到了身世坎坷的“瓷娃娃”蒋玉秋。蒋玉秋患有成骨不全症,8岁时被父母抛弃,流浪三年后被福利院收容。第一眼看到蒋玉秋,冷芸就怔住了,眼前这个女孩拄着双拐,腰背弯曲,四肢萎缩变形,身高不足1.4米,而且,一不当心,身体就会因碰撞而骨折。尽管身体不好,蒋玉秋却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在时艳侠的公益项目中担任行政工作,还辅导自闭症儿童做手工劳动。
2010年,冷芸的二手衣改造工作室——“闲衣库”,便从辅导蒋玉秋开始了。
蒋玉秋有缝纫基础,但距离市场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冷芸回沪后,源源不断把收集到的二手衣寄往合肥,再通过邮件和视频通话,指导蒋玉秋设计改造。第一次寄到合肥的,是冷芸从上海一家慈善超市以每件几元钱价格购买的二手夏装,蒋玉秋改制的第一件衣服“惨不忍睹”,该卷的边没卷,该收的腰没收,钮扣高低、袖长等结构比例都不对,缺乏基本美感。冷芸一方面讲解基础知识,确定基本命题,一方面给她发去一些国外服装网站的网址,让她多观摩。蒋玉秋不断琢磨,学习画设计图,再用大头针钉出毛坯样品交给冷芸打分。
反复鼓励传授新知
后来,又有两名残疾人加入工作室。冷芸还尝试过让福利院里的智障孩子在服装上手绘图案,并与一家特殊教育中专联系,接收残疾学生来实习工作。
毕业于服装职业学校的独腿女孩小柏希望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辞掉服装流水线工作,来到工作室。然而,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她连棉梭机上的直线也踏不好。冷芸不得不从缝线、辨识面料等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辅导。
服装设计离不开电脑,冷芸让她们上网看国外的设计图也需要掌握电脑网络技术,不懂外文的她们对浏览外文网站有畏难情绪,胆小的小柏更是连开机键都不敢碰,唯恐弄坏电脑。冷芸只好反复劝说鼓励,让她们壮起胆子,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因为在网上交流难以尽言,冷芸还每月往返两地一两次,每次待上三四天,当面辅导。
大约花了半年时间,直到2011年上半年,她们才把冷芸父亲的一件旧夹克衫改出了味道。如今,这件由夹克衫改成的连衣裙已成为“闲衣库”的招牌作品之一,冷芸专门把与蒋玉秋住在福利院同一间寝室的聋哑女孩请到上海,让她穿上蒋玉秋她们的作品拍宣传照。
可惜,因为两次摔倒骨折,蒋玉秋不愿因为自己拖累工作室,所以在丈夫劝说下离开了“闲衣库”。不久前,小柏和另一个女孩也因为觉得自己达不到工作室要求,重新回到流水线上。但冷芸并没灰心,她还在寻找下一个蒋玉秋。她希望能把工作室运转好,两年内招募15-20名残疾员工,人均月工资达到2500-3500元,并有提成和“三金”,既能推广环保理念,造福社会,也能改善残疾人生活和工作环境。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