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是《圣经》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一种宏大叙事。西方还有神话型的说法,就是普罗米修斯不惜牺牲自我,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英雄史观的表述范例。神话中的英雄只是人们提升自我信心,获得合法性、合理性的想象,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英雄还是人民群众。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离不开对能源的利用,最初的能源就是水、风还有阳光,而电能的捕获与控制,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光能与动能,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今年,是中国有电130周年。而中国有电,则从上海开始。
那个时候,上海离世界文明只有一张纸的距离。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钨丝电灯。3年之后的清光绪五年,也就是西历1882年,在太平洋彼岸的上海,英国人立德尔招股筹白银5万两,成立了上海电气公司,一台发电机开始转动起来,上海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制造电能的城市。是年7月26日,湿热的微风贴着黄浦江江面吹来,拂动了花园里西洋女人的裙裾。电光公司在英美租界装成电灯(弧光灯)15盏,在虹口招商局、礼查饭店、公家花园等处一起放明,舞曲同时响起,洋人洋妇翩翩起舞,围观的上海市民也是一片惊呼。
从此,上海进入了一个光电新时代。
上海电气公司的建立,比全球率先使用弧光灯的法国巴黎火车站电厂晚7年,比日本东京电灯公司早5年。
此后,电灯在上海的大饭店、大公司、主要道路及富人住宅内安装使用。因为发电成本和电费均相当高昂,大灯每盏每礼拜收洋五元,即相当于一个普通店员的一个月收入,一般市民根本用不起。倘若光来自上帝的口谕,那么上帝是不公平的。
但很快,从西方大量购入大型发电器,摊薄成本,电价开始下降。1897年,南市发电厂初建,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电厂。
现在有人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才有外资的进入,并使小县城膨胀为大都市,成为中国首个发电并有电灯的城市。这种说法容易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在西方文明导入的语境下,似乎我们应该拜谢西方的入侵。假如上海没有成为租界,假如在进步文明力量的主导下,当政者能顺应世界文明潮流,革除弊政,兴办工商,对外开放,振兴经济,上海也有条件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有电的城市。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不过纵观雷鸣电闪后的130年历史,在上海有电、用电以及节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电力行业的工人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130年后,上海世博会前,南市发电厂完成了历史使命,熄火了,关机了,改建成未来城市馆。世博会后它转身为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大脑的启动下,它要“重新发电”了。一帮当代艺术家将通过戏剧性的手段向世人宣示:上海这座城市将捕获新的能量,并输入社会网络中,成为激活中华民族内在能量的精神脉冲。这就是今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预期。
想法很好,立意很高,表现空间也很广阔,希望艺术家完美解答这个宏大命题,而非虚晃一枪。